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2009-10-15 03:38
职业时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王 涛

摘要: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多数人集中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就业观念两大方面,但似乎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脱离国内外的经济与就业形势,更不能忘记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程度才是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背后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原因何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根源?就目前大家所关注的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就业观念两大方面,但这似乎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或许还要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才有助于清晰地认识该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近10年的加速发展,固然出现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但备受关注的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不匹配。

(一)大众化的问题

一部分人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例如,彭拥军博士认为: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引起了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和合格教师的供给远远赶不上大学生总量增长速度,而且大众化后高考考录比迅速提高,意味着筛选程度显著下降。另外,物质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以及大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缩短,都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但是,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大学少招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高等教育资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人均占有量减少并不能成为大学生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主张大学少招其实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老路,其结果势必使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教育层次不高,且经济生存水平不高。一旦国际、国内经济情况恶劣,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就更容易使其陷入恶劣的生活境遇中。这种形势对国家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是一个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也是需要独立创新的社会,如果只是少数精英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人仍然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或只会简单的读写算,这样的文化环境和科技底蕴不仅无法促进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更难应付现在的国际竞争局势,其危害不言自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国的发达科技就与其普遍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直接相关。

(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与时空不相匹配。“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人才与市场的匹配问题,不能笼统地认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实,这种不匹配的直接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分割于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会使他们的相对工资收入下降,并有部分人会渗漏下来从事无需接受高等教育或科班的专业教育就能胜任的工作,因而直接导致了不匹配。这种现象的存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高等教育的问题。但考察其原因并非如此。其实质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各种层次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从本质上讲,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岗位的高低和结构,在社会经济状況无法提供足够的能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岗位并容纳相应层次的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就必然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从时间纵向来看,其实无法做出是真的提高还是降低的评判。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则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人才流动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这两者对大学生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构成其就业难的根本所在。可是,在一些人看来,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在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有人认为大学生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就业指导,以及缺乏科学的职场规划。如美国各大学通过职业咨询讲座、心理测试、举办职业节、模拟面试、求职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来寻找与此相符的工作。再如加拿大,各大学的学生顾问处一般都设有专门数据室,数据室存有有关单位工作性质、职业情况的详尽材料,向学生进行职业介绍。他们还运用录像机把学生参加面试的情况录下来,从言谈举止、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加以指导,从而增加更多的应聘机会。这种观点其实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办法对提高个人素质也许有一定作用和帮助,但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而言,其作用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如果现有社会岗位数量达不到待就业人员的数量,这些方法对于个人也许有效,但对全局就业情况的改善并无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企业需要大量能干事的年轻人,不见得是有着多么丰富经验的人,但一定要踏实、敬业、忠诚、有责任心、团结协作。而现在大学生“不负责任,自我意识太强,没有团队精神,不敬业,吃不了苦,做事不深入,浮躁。”所以导致其就业难。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忽视根本问题的处理办法。企业所要求的这种员工素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而所评价的大学生群体的这种素质,则存在于任何一类群体中而并非为大学生所独有。所以,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二)就业观念

在就业观念上,有人认为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非省会城市不进。其实这个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差别太大。在城市里可以享受到医疗、交通、环境以及娱乐等多项公共设施和服务,而在乡村却很难享受到同等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如果有一天城乡差别变得相当小的时候,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不会去挤城市而愿意到乡村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当村官就是一个好的开头,乡村教师薪级工资的兑现也使乡村教师成了许多城市教师和大学毕业生羡慕的对象。这就说明只要从各方面解决城乡差别的问题,其“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篱的观念就会迎刃而解。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性原因分析

要真正理解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速度关系的角度,以国际背景为视野来进行解读。同时,我们在重视和强调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大学本身的使命和根本宗旨。

(一)社会对人才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

目前所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实质原因在于社会对人才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还无法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足够岗位。

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总量来说,现有的大学生数量比例并不算高,高等院校的招生比例也只有20%左右。更何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很大的人才积累作为发展后备力量。而现实的情况却刚好相反。表面看,我国确实是在大学实行扩招政策之后,大学生供过于求,导致就业状况日益恶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教育产业化,部分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出现偏差等方面的原因,但远不能将问题归咎于此。本质上,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眼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简单反射现象,而是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罢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所导致。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才不至于金融危机过去后,我国大学生依旧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境遇。

(二)我国人口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结构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既是发展经济的有利资源,同时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就我国目前的经濟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这种经济结构特点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所需人才的层次结构和数量,严重影响对各类劳动力的吸纳。尤其处在转型期的当下,全国的就业形势更是制约于经济结构。

(三)国际就业与教育形势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以及教育发展趋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别的国家。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个明显的例证。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就影响到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大批民工无工作返乡,整个待就业人群明显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必然影响我国的整个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必然的了。

从国际就业形势来看,国际劳动组织2009年1月发布的《全球就业趋势报告》和3月发布的《全球女性就业趋势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因此,受国际就业大背景的影响,对我国就业形势应该有个客观的态度和心理准备。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正处在国际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就更要从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并找到相应的对策,而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错误归因以忽视问题的关键而错过解决的良机。

从国际教育的趋势来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库姆斯(Philip H·Coombs)就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中明确指出,由于教育的需求远远大于教育供给,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扩大教育的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时,“文凭症”的功利性刺激农村地区最聪明活跃的学生脱离农村环境移入城市而不是留在农村发展自己的地区,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文凭的教育价值相对降低的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工作都由高资格的人来做,资格逐步升级的状况越演越烈,造成了教育的过度浪费。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观点,却准确地预见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大学生就业难不就证明了“越来越多的工作都由高资格的人来做”吗?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完成评价指标,却不惜让大学生做连中学生都能胜任的工作,这是教育最大的浪费。

总之,我国目前大家所热议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其实质上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还无法吸纳如此众多的大学生能“安其位”。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我国政府在这种形势下主张民生,力主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才是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彭拥军.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若干真假命题[J].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 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

2009,(5).

[3] 范伟.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趋势分析以及国际

比较[J].财经界,2008,(2).

[4] 国际劳动组织.《2008全球就业趋势》报告[J].世界

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4).

[5] 杨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实用主义分析[J].消费导刊,

2008,(7).

[6] 熊健益,丛日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就业数量关

系研究——兼论我国劳动力资源是否过剩[J].改革与战

略,2008,(9).

[7] 温欣明.就业岗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

决策,2006,(1).

[8] 吴蔚.记者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J].教育与职业,

2006,(7).

[9] 蒲艳萍,蒲勇健.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

较[J].生产力研究,2005,(6).

[10] 赵雪飞.浅析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教育错位[J].经济师,

2005,(10).

猜你喜欢
就业难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