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娟
地理兼跨文理学科,地理中的“地”——如地理事物、名称、景观、数据等包罗万象,地理中的“理”——如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等复杂抽象。地理教学由于受学生认知基础的限制,许多问题往往不作深入探究,而学生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更是找不到学习地理的突破口。因此,地理教学必须要注重深入浅出,使学生真正了解地理,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地理。
一、备课的深入
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备课越深入细致,课堂教学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越好。
1. 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备课的第一步是要仔细研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领会其核心实质,如每一条“标准”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及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理解掌握的程度。备课及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如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课本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为案例,从《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本条标准的重点,并不是某一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措施,而是指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因此结合课标、教材,对教学的设计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为案例,归纳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再以此方法分析其他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如对我国的黄河、长江等流域的开发治理。教学的设计思路为:特殊案例——一般方法——应用方法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
2. 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不同版本的地理新教材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来编写,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把握程度不同,从而编写教材的内容、顺序、风格就有差异。教学过程中本人的观点是:教材仅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就要仔细阅读教材教参,把握教材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新教材中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有“正文”、“阅读”、“图片”、“活动”等。备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来落实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把每个知识要点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把每一个目标在教材中落实,具体做法是:(1)要找出那些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知识点,对这些要点要重点剖析;(2)删繁就简,对过多繁杂的而又对课标体现不明显的知识点进行删减;(3)增补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认知角度看,教学中还是要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开放性,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只叙述其中一部分,课程标准有要求,而教材又没有呈现的知识点要考虑增补。对教材的处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灵活适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方便的学习。
3. 深入准备学生作业。高中阶段均征订有与所用教材相配套的作业练习册,这些作业难易程度不同,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自己要先做过一遍,对作业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对作业的布置,我将其分成三种形式,一是自学作业,如一般的填空题、基础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或课堂上阅读教材后完成;二是与知识点密切相关联的,在课堂中与教学相结合,即讲练结合完成;三是综合性较强的作业,在整节课上完之后做,即课后作业。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作业,去粗存精,尽量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吻合的习题。
二、授课的浅出
即在课堂教学中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1. 浅出之一: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落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浅至深,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点。如洋流的教学,课程标准重点要求掌握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不作深入探究。可从学生认知规律分析,但不了解洋流的成因很难理解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中按照因果关系设计教学思路:洋流概念——影响洋流的因素,即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是洋流分布的前因,当理解了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分布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要轻松学习洋流的成因又得以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前提。因此,在讲解洋流成因时先要复习回顾三圈环流的知识点。
2. 浅出之二:注重知识点的分解落实。教学中,把深奥的地理原理、规律、成因、事项等分解成几个小目标逐个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如地球自转运动,把它分解为以下几点掌握:(1)绕转中心: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侧视从左到右,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3)自转周期:恒星日,自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区别于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自转360°59′,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一天;(4)自转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各自的特点、分布、大小及计算);(5)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偏向、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
3. 浅出之三:通俗浅显的语言描述。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等需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如使用地理术语;而有些时候,对这些概念、原理、规律的描述则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规律,课本叙述“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很多学生不知道是指什么方向的“左”和“右”,我就这样讲解: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类似的讲解还有如晨昏线判别:(配合简图,联系生活情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地球日期分界线判别:(配合简图,联系生活情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昨天进入今天,是0∶00时刻所在经线;从今天回到昨天,是日界线。要注意的是,教师用通俗语言讲解或描述,必须符合语言规范,符合地理术语,如方向的东南西北等。
4. 浅出之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能综合处理图片、语言、文字、动画和音效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发展变化,能够达到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可以认为,对于地理事物属性描述、地理事项分布规律、地理过程发展变化,多媒体的应用是最浅出的教学手段。如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锋面雨带的推移,地壳运动的过程等。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教学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