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萍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终其一生,在以人为本价值观指导下,一直在为实现职业教育领域里的和谐状态而努力,和谐的理念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随处可见。如果说以人为本是指导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那么和谐教育目标的达成则是落脚点,和谐理念是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条红线。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对“谐”的解释是“配合得当”。所以,所谓和谐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系统之间通过“相应”和“配合得当”实现的一种协调、均衡与有序的发展状态。推及和谐教育,即是对教育的协调、有序发展状态的追求。综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是黄炎培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实为当代和谐教育的先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和谐理念的表现
(一)人自身的和谐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在于:“(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①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黄炎培将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二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和谐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这是将人的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欲使学生实现肉体生存与个性发展的和谐。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能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即职业教育首先应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能为个人谋生做准备,实现“治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谋个性之发展”,能提升人精神上的修养,实现“乐生”。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在于能在“治生”与“乐生”的基础上,使无职业者有业以解决生存问题,使有职业者能从个性发展的角度乐业。
从另一层意义来看,人的基本需求是“求生”,第二需求为“求群”。对“求群”的重要性,黄炎培认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于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个体“为己谋生”的技能,在满足个体“求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塑造个体“为群服务”的精神,满足其“求群”的需求,进而实现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最终能做到谋生与做人同时并重。“未有不能自谋其生而可与谋国家生存、世界幸福者。故立志愈大者,立身宜愈稳。受职业教育,所以谋立身之稳,以为服务社会、戮力国家地步者也”。②
为了实现人的这两个层次的和谐,黄炎培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全面培养目标及“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行知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职业道德观,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人与人的和谐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方行为,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和谐氛围的构建有助于职业教育目的的无障碍实现。所以在黄炎培看来,教育中人与人的和谐应首先体现为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学校无教育,惟教师有教育。故青年求学,与其择校,毋宁择师。而设学者当以聘教师为第一重要事务……今之学校,直工厂而已矣,师与生,从无直接责任。教师受学校之聘约而至,学生应学校之招考而来,精神既不相一贯,安有感情,安有信仰?”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应以自己的德才取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与学生在精神上做到相互一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有感情,也才会信任教师。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生关系的和谐状态有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黄炎培还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道德为保障,从培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入手,树立学生和谐的人际观。黄炎培提出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将“乐群”概括为“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强调职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④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乐群的道德观是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之一。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黄炎培认为教育本身是个社会问题,之所以出现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现象,关键是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因此,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并提出了社会化的教育方针:“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即是社会化”。⑤“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样的职业教育方针……称‘大职业教育主义”。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实质即在于对教育与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
1913年1月,黄炎培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黄炎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论证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明确提出,人们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为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应该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这是教育的本义所在。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与他的个人生活、与周围社会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人就没有必要去学校接受教育了。
另外,黄炎培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其“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中,同时还体现在他的“职业教育即为就业教育”的思想中。对职业教育而言,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及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用黄炎培的话说:“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赶速完成应修之课程,进而谋农、商界之联络,注意需要,勤求实用,自是介绍毕业生出路之良法,又足为将来发展之地步,甚好甚好”。⑦
虽然我们一直呼吁要发展和谐教育,但由于对“人”的忽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就是为了把握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从中挖掘一些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和谐理念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就业软实力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就业问题的普遍解决,我们一直都认可职业教育实为就业教育,但学生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指就业率的提高,也应包括就业质量的改善。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础条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社会并不是不需要职业教育,而是不欢迎低质量的职业教育。
在黄炎培看来,学生就业质量的低下,主要在于技能不纯熟及职业道德缺失。为此,黄炎培强调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纯熟的技能外,还要具备纯洁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黄炎培一直主张学生要全面发展,除了“功课好”外,还要“身体强健”、“技能纯熟”、“脾气好”,他尤其重视学生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敬业乐群”的校训。
虽然教育部强调职业教育也要与普通教育一样重视素质教育,但在“德”与“能”的平衡上,职业教育一直更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夸大了,人文素质教育被弱化了,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人格内涵的缺陷,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是“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重要原因。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基于此,职业教育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时,除了要加强硬实力构建,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外,还应重视软实力建设,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就业,不能单纯地追求就业率,就业能力培养与质量改善也应是一并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应重视社会需求,实行“订单式”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中,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时刻关注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及时跟上社会需求。当今学生就业的质量总体不高,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严重脱离有很大关系。
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一定要争取企业的支持,他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认为职业教育的原则重在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他曾多次说过,离开社会无教育,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其所以为学,为将来,为社会、国家服务也。……今之求学者与用人者之间,(如同制鞋者与购鞋者),鄙意以为,今后制鞋者,一宜求适切之鞋样;二宜及早与购鞋者接洽(即教育要生产社会所需人才)”。⑧
为了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首先要实现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即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实行“订单式”教育。
(三)职业教育为民生教育,落脚点应为民生问题
首先,职业教育应为平民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没有门槛的教育。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黄炎培曾说过: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花瓶,其重心在下,如果重心上移,花瓶就会倾倒。所以惟有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社会所需。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应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须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社会公平,最大的公平在教育。
其次,职业教育应为生计教育,其首要功能在于能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用黄炎培的话说,人生而为人的第一问题是生存问题,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未获得,其他任何所谓为群服务、为民造福等,均不过大言欺世,职业教育即为培养人谋生存的工具。“所以我们认得清楚:要推广平民教育,定要从他们生计问题上着手。更认得清楚:要解决一切平民问题,定要从职业教育上着手;诚哉吾们不主张极端的物质论,要不能不承认物质问题的严重性呀!”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因城乡差异、经济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许多地方相当普遍。因此,倡导黄炎培的解决大多数人生计问题的民生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推进和谐教育,实现教育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也指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既注重人自身的和谐,也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实现了职业教育思想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既注重低层次的“谋生”,又注重高层次的“乐业”,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统一,这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矫正我国当今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4期
②黄炎培:《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教育杂志》,1917年第9期
③黄炎培:《提倡平民职业教育之商榷》,《教育与职业》,1924年第54期
④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版,第361页
⑤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113期
⑥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
⑦黄炎培:《复吴棣华书》,《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1期
⑧黄炎培:《八年八月九日赴法美留学生送别会演说词》,《教育与职业》,1919年第15期
⑨黄炎培:《我来整理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0期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与职业,1992,(7).
[4]王前新,严权.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6).
[5]黄志斌.传统和谐理念的当代阐释[J].哲学研究,2006,(11).
[6]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7]陈海燕.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读《黄炎培教育论著选》有感[J].职教论坛,2007,(2).
[8]谢泽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J].教育探索,2007,(5).
作者简介:
谢萍(197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