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等卫校护理专业
新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护士的新要求急需新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护士配比在全世界的排位是倒数第四,按病床和护士比例来算的话,二级甲等以上的大医院也只在1∶0.35左右。2008年5月12日实施的《护士条例》明确提出,自实施日起3年内,普通病房的床护比要达到1∶0.4,重症病房则要达到1∶2.5~3。2003年底,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确定护理专业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指出: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为本科20%、大专30%、中专50%。因此,中专护理教育在过去及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的重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护士的服务领域已走出医院,社区、家庭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场所;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和儿童将是护士的重点服务人群。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护士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体系,是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引导护理教育改革朝着既定目标进行的有力保证。
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建设需要新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中等护理教育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对护士生和护理专业的评价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专业知识,轻职业道德和人文涵养,评价方法单一,体系欠科学全面,常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忽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近年来,根据护理学发展变化,结合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我校中专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护理人员。护士的教育职能、健康顾问职能日益突出,要求护士不但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懂得行为科学。为此,我们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习管理、职业和就业指导、专业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改革。建立和完善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体系是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起到指导、管理专业建设的作用,又能起到评判改革效果的作用。
从2006学年起,我校尝试构建中等卫校护理专业新型评价体系。下面,结合我校的实践,谈一些经验和认识。
中等卫校护理专业新型评价体系的组成
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由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
多主体的评价队伍受传统评价思想和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以往的评价主体主要是行政领导。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一个多主体的评价队伍,这个评价队伍由专业教师、专业同行、行政领导、班主任、学生、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构成。这样的评价队伍能发挥各评价主体的互补作用,提高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全方位的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对护士生的评价,也要有对护理教育本身的评价。
1.对护士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体现教育成效的唯一载体。因而,对护士生的评价,必然是中等护理专业评价的重要评价内容。建立合理的护士生评价标准,对护理教育实践、对护理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虑到社会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对护士生的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社会人文素养。
首先是对护士生职业道德的评价。主要内容有专业认识与专业思想、择业观、敬业与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医德医风与服务态度、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遵纪守法与劳动纪律、自学钻研与创新意识等。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评价,在第三学年重点进行,采用生活化的评价原则。将护士生道德评价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如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操作情境、模拟护理查房、见习、实习等教学形式,体现护士生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建立了全过程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中随时对护士生进行评价,使评价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成为自然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此外,还建立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并更多地进行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进步。
其次是对护士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操作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工作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采用病例讨论、病例分析、模拟查房、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以考查护士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护理操作技能的评价,以实验课、见习、实习环节为主,通过操作课上的演示、角色体验、操作考试,以及临床实习中的实践考试等形式,评价护士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是对护士生社会人文素养的评价,主要包括护士生形象礼仪、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对社会及公益活动的关心与参与程度等。这一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三学年。我们通过护理形象展示、护理礼仪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其他各项集体性活动,评价护士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对护理教育的评价
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学生身上。而护理教育的合理性,是教育成效高低的基础,对护理教育的评价,必然是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的重要评价内容。建立合理的护理教育评价标准,是规范护理教育、提高护理教育效果的基础和保证。综合参考国内外护理教育和一般教育的评价内容后,我们从下列几个方面评价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发展方向。
首先是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其标准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据此,我校对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修订,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以护理为主线组织教学,调整、充实、优化相关教学内容,形成了整体优化、突出护理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加强公共和人文修养课程,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和护士礼仪、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与护理专业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课程要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我们还根据评价标准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和删减,体现现代化护理特色和理念,形成了以加强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其次是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这些行为方式中,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教学中的行为既包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外显动作,也应包含如动机、情感、意志等内隐行为。因而,教学方法的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第三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在研究中,我们制订了课堂教学行为测量方案,以记录和量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对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最后是对专业发展方向的评价。中职护理学科的专业发展,必须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在研究中,我们的评价依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了解国外中等护理专业发展的趋势;问卷调查得出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用人需求。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在确定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后,接下的评价工作就是搜集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这里,就涉及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法上,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研究:一是评价技术,二是评价工作规程。
1.评价技术
我们对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与各项评价内容相适应的,有效且经济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
评价贯穿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在实施评价时,我们研究了各种评价方式、途径以及测评工具编制等方面的技术。如对护士生的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包括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护士生专业理论掌握情况的评价,常用纸笔测验、病例分析、实验报告、口头提问、模拟护理查房等方式;对实践技能的评价,采用汇报操作、操作考试、技能鉴定、作品展示等方式,我们修订了各项操作评分细则,对实践技能进行量化考试。对护士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以观察、座谈、风采展示等形式进行。对护理教育的评价,主要采用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任课老师、临床教师、实习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分析现行护理教育模式与实际需求的差距。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哪些项目是可通过纸笔测验评价的,哪些项目是必须通过操作评价的。如,我们要确定哪些项目是适合于行政领导评议的,哪些项目是适合于专业同行评价的;对于同一个项目,我们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教师调查,又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学生调查。
2.评价工作规程
建立有计划的工作规程,有利于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研究中,我们制订了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的工作规程,主要包括评价工作的成员及其职责、纪律;评价工作的进程安排等。
综上所述,中等卫校护理专业新型评价体系可用图1表示。
总之,在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市场认同性,并与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鉴定、完善、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丹,朱闻溪,丁艳萍,等.临床护理教师及毕业生对高等职业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J].护理研究,2006,20(7).
[2]李丹,苏兰若.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
[3]邹继华,王晓晶,周郁秋.护理专业课程综合考评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4).
[4]陈虹.闽东卫校护理专业教改初期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1995,(4).
[5]孙春丽.中等卫校护理专业模块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5):88-90.
作者简介:
杨建芬(1971—),女,浙江桐乡人,桐乡市卫生学校讲师、主管护师,副校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护理教育、护理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