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周星之死及其他

2009-10-15 06:14赵兴勤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5期
关键词:南浔诗话湖州

赵兴勤

黄周星(1611—1680)乃晚明著名文学家,著有《夏为堂诗略刻》、《九烟诗抄》、《黄九烟先生杂著》等多种,且亦长于戏曲创作,著有杂剧《惜花报》、《试官述怀》二种,均佚。传奇《人天乐》(一名《北俱庐》)一种,尚存。另有戏曲论著《制曲枝语》,亦存。近年来,研究戏曲者,对黄周星其人多所涉及,且一般都认为,他于康熙十九年(1680)自沉而亡。但是,他究竟卒于何月、何地,为何误传其死于五月初五,却值得探究。就相关文献来看,意见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黄周星投什么河而死的问题。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黄周星》谓:

九烟,晚变名曰黄人,字曰略似,又号圃庵,又曰汰沃主人,又曰笑苍道人,布衣素冠,寒暑不易。人有一言不合,辄嫚骂。尝赋诗云:“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年七十,忽感怆于怀,仰天叹曰:“嘻,而今不可以死乎?”自撰墓志作《解脱吟》十二章,与妻孥诀,取酒纵饮,尽一斗,大醉,自沉于水,时五月五日也。

此说未明言所投何水,但影响很大,陈田《明诗纪事》照录其原文。而卓尔堪《明遗民诗》,则称其“素怀灵均之志,终投秦淮以死”(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查为仁《莲坡诗话》则载:“黄九烟周星,前进士也,上元人,流寓湖州。年七十,忽感怆于怀,自撰墓志,作《解脱吟》十二章,纵饮尽一斗,大醉,沉南浔河而死,时五月五日也。”(《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似由《静志居诗话》而来,而稍作变更。杨际昌《国朝诗话》所述,与《莲坡诗话》相近,谓:“上元黄九烟周星,《游昌巢民春晖园》诗:‘梦老吴山五十年,今朝始得卧苍烟。三年已叹生公石,一水还浮米芾船。海国衣冠名士会,醉乡花月美人天。豪情胜事真千古,那管兰亭共辋川。宕逸可玩。后流寓湖州,年七十,忽纵饮大醉,沉南浔河死。所著《唐诗快》,脱尽沧溟、竟陵窠臼,足增人才识。”(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于《〈制曲枝语〉提要》中,即称“年七十,在秦淮河自凿舟破,沉水而死”,又别存一说,谓其“自投于浔阳江而死”。至凌景埏、谢伯阳《全清散曲》,则径称其“自沉于秦淮河而死”。而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在叙及该人事迹时,则表现得十分谨慎,仅称“自沉于水”,而未点明投水的具体地点。如此看来,投水于秦淮之说影响较大。黄氏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选在秦淮河自沉,似在情理之中。此为一说。另外,还有人认为,黄氏“自沉于淮扬”(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浔阳江”,在江西九江市北,黄氏晚年游踪,多在江浙一带,故“浔阳”云云,当是误传。而“浔溪”,在浙江湖州东六十里,为余石溪之支流,自德清县界分流入境,东北至南浔镇,入运河。黄氏晚年恰寓居湖州,“沉南浔河死”,较以上诸说接近事实。除《国朝诗话》、《莲坡诗话》所言凿凿,足可凭信外,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亦称,黄周星晚年,“依其吴婿侨寓吴兴之南”,吴兴即湖州。该书曾详细记载黄氏投水未死之经过,故其所投之水乃浔溪(即浔河)当无疑。

二是黄周星死于何年何月的问题。

自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自沉于水,时五月五日也”之说出,几乎各家均沿其说。《全清散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几乎众口一词。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曾纠正旧说黄氏“自沉于淮扬”之误,并推测道,“盖沉于南浔”,殊为难得,但仍认为黄氏“五月自沉”。以上说法,皆不够准确。叶梦珠《阅世编》卷四“名节┮•黄周星”,叙其事甚详,谓:“时公依其吴婿侨寓吴兴之南,遂于五月五日自撰墓志,为《解脱吟》十二章,《绝名词》二章,踵三闾大夫之后,遇救得免。”则明言其五月五日欲死不得,“遇救得免”。又载曰:“家人劝慰,而公志愈坚。六月望后,夜复赴水,冀无援者,适又为人救免。公愤甚,而家人防益密。至七月十七日夜半,乘间赴蹈清流,防者觉而奔救之,公乃自绝饮食,至二十三日而卒,时年七十。故《解脱吟》首章曰:‘苦海空过七十年,文章节义总徒然。今朝笑逐罡风去,纵不飞升也上天。”

叶氏与黄周星素有交往,对其家世、生平了如指掌,且对其晚年事迹,多所叙述,谓其“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春,复来海上,师门兄弟,几不相识,留作平原之饮。余固得追随唱和,获公指示,受益颇多。见公好饮,然饮未半酣辄止,而谈笑之余,时带愁容,独坐作叹息声。余尝戏慰公曰:‘昔杜少陵时带忧愁,陶彭泽放怀自乐,后人不以陶劣于杜,公何舍陶而学杜乎?时予出所著《九梅堂杂稿》求序,公即以此笔诸卷首,亦为戏言以对,而愁终不可解也”(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以黄氏之为人,“中有不平,即面折之,不为周旋世故,迁就悦人之故态”(同上),且一言未合,动辄谩骂,而叶氏能与之“戏言以对”,足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故所言当可信。黄氏之卒,当以七月二十三日为准,且非投水而死,而是绝食以毙命。对此,吴书荫先生曾撰有《对〈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的补正》(《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一文,已作考辨,兹不赘述。

然而,许多学者为何误以为黄周星自沉于五月五日,却很值得人深思。据黄宗羲《吴山益然大师塔铭》载,歙之汪沐日其人,与黄周星有相似遭际。中原板荡,“南渡,授职方司主事”,国亡,祝发于闽之吴山,释名弘济。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故乡人迎其归黄山,途经广陵(今江苏扬州),黄周星、杨廓庵、程山尊、迮旦庵、殷简堂、王孙、毕右万、汪扶晨等前来送行,弘济作死别曰:“老僧于今日作别,诸公各赋一诗,限死字韵。”来者愕然:“公得无戏语乎?”黄周星挥毫曰:“五月五日三闾死,今之古之只此耳。自有天地从何来,掩卷呻吟叹丰芑。有君被执不得归,子兰上官没道理。屈原大夫发病狂,要救楚国自我始。进不能站退不能,三皇五帝费议拟。誓将七尺葬江流,万古同流江汉水。呜呼!尼父删诗乃摈楚,紫阳述之以终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千古何人,知我有屈。”(吴光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如此看来,这批矢志为国、至死不渝的贞烈杰士,是引放逐沅湘、“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愤而投江的屈原为同调的。之所以选择五月五日殉国,实欲踵前人之迹。因有此事先之约定,故黄氏亦几次选择投水死,初则五月初五,继则七月十七,不过均因家中亲人劝阻而未果,复于七月二十三日绝食死。弘济向众人诀别时,不少人都在场,表示同日死者当不止一人,因有此约定在先,且黄氏确有投水之举,加之时值战乱、消息闭塞,故始有以讹传讹之事。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南浔诗话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现代诗话研究中诗话的分类问题
“两山”理念湖州探路
诗话札记
男神APP
湖州练市小学
古代小说与早期诗话关系概说
诗话的本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