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紊乱与镇江二七宝银和公估局

2009-10-15 08:42解路生
金融经济 2009年6期
关键词:银两成色商品经济

解路生

由镇江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镇江文史资料第15辑》,是一本介绍镇江近代工商及人物史料的重要书籍,书中以大量史实反映了镇江昔日工商业兴衰的端倪。书的结尾添加了“工商资料摘编”。“《摘编》中亦不乏值得重视文史资料线索。如设置在镇江的‘公估局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是当时鉴定通货(白银)成色的权威。……故此机构的设置沿革、职能范围、有关人物等值得进一步搜寻史料进行研究。”因此,笔者现将有关史料及个人的一些想法写成此文。

一、镇江二七宝银和公估局产生的背景

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出了中世纪,自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10年,是中国积贫积弱、社会极其动荡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和谐的社会,期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一系列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为什么近代中国会有那么多的革命和战争?除了西学东渐、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冲击、制度冲突、社会矛盾激化以外,还有没有经济因素的作用?特别是金融货币紊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中枢,而货币则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因此货币制度、货币体系是否“配伍得当”将直接关乎民生与社稷安危。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硬币)的既有中央政府有又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币制紊乱之状况诚如一外国货币专家所言:“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紊乱的货币制度、

货币体系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动荡之源,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货币演变遵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即从按重量交易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发展为用贵金属加工而成的铸币,再发展为可兑换贵金属铸币的纸币(兑换券),最后发展为不可兑现的纸币。称量货币主要是以本身的重量作为商品的价值,发挥交换媒介的职能,是足值的商品货币。其铸造通常由手工操作的家庭作坊完成,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铸币则与近代先进的工业生产相联系,机器铸造保证了铸币无论是器形还是成色重量,都规整统一,符号性大大加强。银元是从称量货币发展为符号货币的关键环节。可兑现纸币和不可兑现纸币都是一种符号货币,区别只是前者还没有彻底割断与金属货币的联系,而后者则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和自身的信用流通使用。很显然,称量货币是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传统性货币,而铸币和纸币都是与近代社会相联系的近代性货币。近代中国在1933年前除了不可兑现纸币尚未出现外,前三种形态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面。

二、镇江二七宝银

近代中国的称量货币是银两,较之于银块,银两虽具有了一定的形状,如元宝形、圆形、腰形等,上面还刻有铭文,但它器形多样,成色和重量根本无法整齐划一,因此符号性还很弱,主要还是一种称量货币。

镇江历史上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仅考古所见,就有西周晚期的海贝,春秋吴国时期的骨贝,战国时期的郢爰,汉初至宋代的各类铜钱,明、清的制钱,以及银两、银元和铜元等。到了近代,在未废两改元前(1933年废两改元),银钱业是银、元并用的,银子只是帐面筹码,一进一出都有利可得。其中在清末民初时期,对外省汇兑用的镇江二七宝银最为著名。“江北各地,除南通接近上海,用的是九八元外,其它各处,在镇江都设有客庄,一切汇划、归解,往来事宜,如是大洋,就照各地当日所议洋厘价兑银,咨双方庄客在镇江转帐轧平,故用的洋厘金是镇江二七宝。” “镇江二七宝银一名金炉心,每锭重50两有零,其成色一般比纹银高5.5%,即每锭二七宝银如折合成纹银,经(镇江)公估局批估后,可升值为52两7钱,故应用范围较大,除本地和苏北大部分地区外,上海、苏州、南京、九江、汉口等地也用以汇兑流通。废两改元前,市上现银日少,镇江二七宝银多用以记帐、划帐,逐渐成为虚银本位。废两改元后,镇江的钱庄业公所即于民国22年(1933年)5月1日,废除镇江二七宝银,并停止流通。”

三、镇江公估局

公估局是一个地方负责对银炉熔铸的银两进行鉴定衡量的权威机构,由当地颇具影响、经验丰富的银钱业人士组成,并需得到当地银钱公会的认可和当地政府的批准。银炉铸出的银锭必须送到公估局批定重量和成色,达到或超过最低标准者方可进入流通领域,不达标准者则不批退回,重新熔铸。公估局身肩鉴定衡量之责,干系重大,当然不容多设,一地以一局为限。

镇江的钱庄特别发达,金融流通频繁兴旺,与镇江的一个金融鉴定机构“公估局”有很大的关系。“如设置在镇江的‘公估局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是当时鉴定通货(白银)成色的权威。镇江所以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金融中心,无疑与此机构设置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当时社会上流通的白银系由各地民间任意铸造,其形状大小不一,而且鱼龙混杂,品质混乱错杂,到市面上进行交易没有一个标准,于是由钱业家与商人共同协商,选择有经验有信用的人担任鉴定者。‘公估局既为鉴定银锭成色之公证役场,则凡有公估局设立之处,无论本地或外地之银炉所铸新锭,皆需经验视证明方能通用,倘有偷漏来批,查出后须补出批零(即验视费)。”

四、镇江二七宝银和公估局的作用

1.促进了镇江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清朝前、中期,大运河仍然是全线畅通的。镇江被称为“银码头”,是东南物资的聚散中转要地。1858年镇江辟为商埠后,进入了新的长江航运时期,发展为长江下游的通商大埠,进出口贸易大增。

“根据镇江海关统计,进出口贸易最盛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营业额曾超过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镇江的钱庄业也日趋发达。民国初年,银元在中国货币市场上广泛流通,但银两仍然以记账单位通用于中国商业界,这使以银两为记账单位的钱庄势力大为加强,故银行不可忽略申汇收交、同业清算、买卖银洋的交易等业务。这些业务均属于钱庄的业务范围。镇江各银行经常委托钱庄、银号代为收取票据,收交申汇与买卖银洋等。作为记帐单位的镇江二七宝银和作为鉴定通货(白银)成色的权威的镇江公估局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估局是近代才出现的新机构,是适应近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银两这种传统货币在近代的一种进化,相当程度上保证了银两的质量,促进了银两货币在一定地区内标准的相对统一,方便了银两在一定地区的流通,从而有助于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强化了银两作为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延缓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进程。作为近代工业化大生产产品的银元,在进入市场后应该很快取银两而代之,但是,由于各省自铸银元,成色和重量种类多样,币面价值虽然都是一元,实际价值却各不相同,这就使银元只有依靠与银两的比价才能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银两反而由此成为近代必不可少的货币形态,近代化的法货制度因此迟迟不能建立。

3.各地货币之间复杂的兑换关系,既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至20世纪30年代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通讯设施的诞生,交通手段的发达,都使全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润滑剂的货币却紊乱不堪,各地各种类的货币画地为牢,各省银元自不必说,银两种类更是繁多,成色和平砝标准千差万别,必须经过复杂的兑换,才能完成交易。这种烦琐、缓慢的交易过程,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减缓了商品流转速度,无疑既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全国各地仅仅是成色不同,而平砝标准(重量标准)是统一的,那么不同宝银之间的换算和价值比较还是很方便的。但是,全国各地的平砝标准有一百余种之多,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如北京的十足银与天津的化宝,都是二六宝,假如二者的成色正好完全一样,重量都是每锭50两,但二者的价值却并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平砝标准不同。由于各地平砝标准的千差万别,银两之间的价值兑换便成为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五、结论

按照熵理论,能量转化的速度和数量越高,混乱程度也就越大。所以,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与社会的稳定程度是成反比例的。换言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社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来测定社会的稳定状况。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来说,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高发展、低消耗的社会。从镇江二七宝银和公估局存在的情况来看,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极度紊乱。虽然镇江二七宝银和公估局的产生对镇江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按照熵理论来解析,则与和谐社会反其道而行之,呈现出货币资源高消耗、低发展的特征,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银)两、元并行,银(银两银元)、铜(制钱、铜元)并用,实际采用多重本位制。各地各种类的货币画地为牢,各省银元之多自不必说,银两种类更是繁杂,成色和平砝标准千差万别,必须经过复杂的兑换,才能完成交易。由此出现了大量的货币鉴定、兑换机构和从业人员,如公估局、钱庄、兑换店、看银师等等,这是对近代中国稀缺的货币资源的一种侵蚀和消耗,是熵化的过程。而烦琐、缓慢的交易过程,则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减缓了商品流转速度,无疑既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的货币状况,已然不是商品经济的润滑剂,而成为了商品经济的生锈剂。同时也十分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全国统一货币制度的国家里会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因此个人认为在1933年废两改元以前,中国根本不可能形成统一市场,充其量只是出现了区域性市场,这是由货币的区域性特点所决定的。

猜你喜欢
银两成色商品经济
2024年两家首批现场检查企业“成色”几何?
让“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 招牌更亮
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
郑板桥解画谜巧破案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教您鉴别纯银饰品的真假
兽医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