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些要求和理念都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前提。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确定恰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需要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作为一节课的课时目标,虽不强求这些方面全部达成,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目标还是要达成的。我们在深入学习课标的基础上,根据总体目标确定几个具体的目标,并陈述学生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达到的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发展。(2)认真分析教材。一是,树立整体系统的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一直遵循着同一知识“螺旋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这样对同一个知识的认知深度就会出现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单元。我们只有跳出本册教材的局限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对本册教材知识作出准确的定位。二是,挖掘知识的特点。就每一节课的知识而言,它必然存在一个知识的起点(或基于生活经验),我们只有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中新知的生长点挖掘出来,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的价值取向,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花大力气予以解决。三是,剖析知识点,寻找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3)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还要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可能产生的困难的基础等方面,通过前测、访谈、作业分析、学习过程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以便全面、具体、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理性数学走向生活的桥梁,也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催化剂,又是数学本质的载体。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认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揭示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既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又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体现:(1)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适合做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2)情境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创新、发现的载体。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教学内容抽象性的不断增加,教师所创设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1)多种教学方式并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也可以成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个辅助部分;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启发下,同样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对学习方式而言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2)设计交流、探索的空间。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既是一种获取新知的必要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同是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途经。教学设计时要找准知识的起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索。如教学“统计”(人教二上)时,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统计图,在尝试中发现“格子不够”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探索,“格子不够怎么办?”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思考着、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人”……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人”。学生用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完成统计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知识技能,积累探索学习的活动经验。(3)动手操作促进数学思考。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易于激发兴趣、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数学思考。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作如下设计:先让学生看实物,量一量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的大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说一说它们的大小。这就为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及时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如教学“平行线”时,作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1.下面各组直线中哪组互相平行?
2.你能找出几组平行线?
3.路线设计
(1)请你画一条从图书馆到教学楼最近的路。
(2)画出一条从教学楼到操场最近的路。
这样的评价设计突出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紧紧围绕重点和关键部分进行评价,真正达到了打牢知识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此外,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用书面考试、面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加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