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创新回归生态童年

2009-10-14 05:02丁日泉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逻辑诗意习作

丁日泉

走进当今的小学生习作课堂,教学所体现的是单一、枯燥的模式和图景。具体地说,习作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远离儿童世界,偏重于科学世界,偏重于成人所理解的世界,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世界的合理构建。这种成人化倾向的存在,也许是缘自我们心灵深处无法摆脱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是由成人主导的,因为成人具有先进性与成熟的理性。然而,我们的小学生早已在这种无意识的倾向浸润、濡染下,学说成人话,仿做成人事,导致习作本真的情思荡然无存,假话、空话、套话充斥其间。僵化之下,何谈创新?因此,笔者呼吁习作教学应屏除功利色彩,还原小学生“真正的儿童”身份,激发他们浪漫的诗意和创新的激情。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习作创新之本源

时下我们经常感喟学生孤陋寡闻,写出来的东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可是却鲜少深究过其因由。试想这些可怜的学生,成天要么封闭在狭小的校园中,要么端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不能欣赏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不能感受火辣辣的社会生活,浑浑噩噩地穿梭于两点一线,怎可能妙笔生花?难怪有人慨叹现在的儿童遭受家庭教育和学校课程的双重束缚,不贪玩,不淘气,越来越不像儿童了。长此以往,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甚至身陷“无米下锅”的尴尬与无奈,也就不足为奇了。谈及创新与生活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由此可见,让儿童向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回归,让他们的成长扎根于自己的土壤中,是一切习作创新的本源。如今,我们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融入游戏,诱发习作情趣

无可置辩,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儿童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孩子从早到晚所做的游戏,在不理解孩子的大人眼里,似乎没有任何意义,而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十分宝贵的意义。本来玩耍就是孩子的生命。家长经常责备孩子‘贪玩啦,‘淘气啦,然而挖土、追狗、爬树、戏水、掘沙子、弄破纸窗、打碎杯子、削木块、投石子……这当中不正蕴藏着可贵的理科教育、数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吗?”对于习作而言,游戏又如一根线,它将真实与想象、生活与学习、艺术与科学、模仿与创造、无意识与有意识在儿童那里串联起来。因此,习作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儿童爱玩的天性,想方设法地创造各种游戏机会,诱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嬉戏,玩出童心,玩出水平,玩出奇思妙想。儿童沉浸在自然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想象,去获取各种富有个性特色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积累充盈而新颖的习作素材。

2.开放时空,展现习作过程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由于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平时习作与考试一样要求,即规定时间当堂完成,一般安排两课时。这一点,美国的习作教学方式值得我们琢磨、借鉴。美国的习作课不要求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样,学生既可以跑到奇妙的大自然中找寻灵感,又可以一头扎进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搜集素材。如,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等等。学生习作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凭搜集资料、选用资料的能力和是否有独特的见解、鲜明的个性。如,同是写《我的妈妈》,我们通常是要学生课堂内交稿,于是学生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写,甚至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假大空”肆意泛滥,又怎会创意丛生?而美国则是要求一周内交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采访母亲、父亲、祖母,乃至姑姑、阿姨、朋友等对象,使学生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母亲,然后进行写作。这样的习作千姿百态,真情实感汩汩流淌,对儿童终身的发展均大有裨益。

二、呵护儿童的诗意逻辑——习作创新之关键

小学生回归现实生活、重拾雀跃的童真后,他们一般就不受写作对象的约束和客观层面的影响,也不再按习惯性的思维或所谓科学的标准去认识事物。其习作往往因夸张和无拘无束的表现力,而显示出一种稚拙之美、奇特之效。这时候,他们的逻辑是感性的、浪漫的,是直觉的、具体的,也是个性的、跳跃的、活泼的、多样的,充满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和人性萌动的智慧。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认为这种逻辑是科学的萌芽,是创新的源泉,并美其名曰“诗意逻辑”。由于儿童的诗意逻辑渗入了自己的感性倾向和主体特征,所以,他们的世界时而荒诞不经,时而天真烂漫,时而颠三倒四,时而异想天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赞:“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问题是,儿童习作中的这些天赋,一不留神就会被我们教师冠之以“异类”“不保险”,而压抑,甚至扼杀。所以说,精心呵护儿童的诗意逻辑,大胆培养其想象能力,充分挖掘其习作个性,已成为习作创新之关键。

1.寻找失落的天空,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烙印在习作教学改革上的痕迹,便是让人们觉醒: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意义重大。新课改以前,我们的习作教学,一般以纪实性的记叙文为主,过分拘泥于记人或叙事,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习作教学模式僵化、诗意不足的因素之一。为矫正传统习作教学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平时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胆放手,顺应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尽努力地减少对儿童的牵制,为儿童诗意逻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2.张开创新的翅膀,挖掘习作个性

个性化,是儿童诗意逻辑的主要特征。儿童依赖于我行我素的直觉和灵感,依赖于这种自我的诗意逻辑,不断地发现着这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徜徉于诗一般的童年生活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习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这说明,儿童的习作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想象、情感、思维、语言驾驭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习作就是一件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是语文学科彰显诗意逻辑的最高境界。因此,当儿童的思维具备一定的张度,能够自由飞翔时,教师要抛却成人的身份和所谓的“智慧”,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尊重他们的原始表达,欣赏他们恣意迸溅的创新火花,挖掘他们自由飞扬的习作个性,从而让习作成为儿童生命激情、浪漫诗意的一种本真表达,成为呵护儿童精神成长的绿色家园。

猜你喜欢
逻辑诗意习作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逻辑
永恒
冬日浪漫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