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学要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所以语言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带着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许在交淡中尽量使用汉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如果不经过特定的指点,他们是不会注意到有些语言的运用是有具体交际场合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说的话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由于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申小龙说过:“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汉语的分析和理解中,人的主体意识有更多的积极参与。”如果不结合文化教学,外国人学习到的汉语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当然本文主要是对汉语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的。
运用的交际文化这一概念是接受了张占一先生的说法,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他这样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
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在这种前提下,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即使某些表述是正确的,但是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相关背景文化知识,必然会造成使用的偏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外国人学习与正确使用汉语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交际文化在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导致其产生偏误的表现
从中介语理论看,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是指他们所说或写的汉语与中国人之间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既表现在语音、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又表现在语用方面,后一方面是更深层的偏误。刘殉先生曾说过:“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这类造成偏误的文化因素,实际上指的就是交际文化——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所产生的偏误。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中介语系统中,词语偏误(error)是大量的,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的。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一方面的原因是在汉语学习中,外国学生由于缺乏语言学知识和学习汉语的经验,通过自觉和不自觉的比附去理解和使用汉语造成了偏误;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汉语的交际文化造成的。词语偏误有以下两种常见的情况:
(一)不明确词语的真正文化内涵义所造成的偏误
汉语词语不仅受到汉语构词语素的影响,还受到词语的文化意义制约。词语是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最富于民族性的东西,因此它与带有色彩的词语一样,都因其深藏的内涵难以挖掘而成为学习的难点。正如爱德华·萨丕尔所提出的那样“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在外国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正确理解和领会文化词语,是正确表达的关键。如下面的例子:
(1)一个外国人在朋友妈妈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汉语水平测试后,在向别人述说时,说到:“托他妈的福,我一切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2)一个教外国学生的老师在上课时候表扬一位语言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说“你的口语不错。”她的回答:“老师胡说!”
第一个例子中听者如果不知道这位外国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取得成绩的话,就会觉得这个外国人说话是如此的粗俗无礼。“他妈的”被称为中国的“国骂”,已凝结成一个词,“他妈妈的”却是一个词语结构。由于它们表面形式相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第二个例子老师当然能理解她的真正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是难以入耳。外国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对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一无所知,所以导致了理解和运用上的偏误。
(二)不明确词语所使用的真正场合造成的偏误
有些词语在具体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使中国产生了很多交际语包括称谓、问候、致谢、寒暄、敬语、谦词等。它们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民族特性紧密相连,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准则、价值观念、思维特征和交际习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这些交际语时如果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偏误。
(1)称呼语中所产生的偏误
中国文化中长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不注意就会失礼。对长辈、上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的称谓,在西方往往可以直呼其名。有些外国学生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是姓,可能称一位叫李华的中国人为“华先生”,或者为了表示亲密而直呼其名叫他“李”。这些虽然并不引起什么巨大的错误,但在中国人听起来是如此地别扭。
(2)告别语中所产生的偏误
两人分别时道别,一般是说“再见”。还有表示关心对方的话语:“走好”、“慢走”、“路上当心”等等。但是有些外国人却把带有中国文化特点,只有在送客时才用的这些词语看成是一般的告别词语,用在很不适合场合中。比如一个外国人早上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个熟悉的中国人,在与朋友分别时说:“走好!”搞得那位中国朋友一脸迷茫。
(3)忌讳语中所产生的偏误
人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大家不愿面对或难以直接言说的东西,比如:死亡、性、生殖、宗教信仰等等。例如一个外国留学生得知一个中国朋友的父亲去世时就开口问:“是什么时候死的?”这样不避其讳的询问,可能会引起中国朋友的烦感。
(4)詈语使用造成的偏误
詈语指的是骂人的话,在中国可以说骂人也是有一定的规约,像指人用“什么东西”、“不是东西”、“不是好东西”、“什么货色”、“笨蛋”、“坏蛋”等等都是詈语。有人举过这样的例子;外国汉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掌握“东西”这个词语的概念义,就举出了很多事物作为演示。后来又指着自己问学生说:“我是东西吗?”结果学生回答到:“不,你不是东西。”显然他们不明白“不是东西”在汉语里是骂人的话,而导致了使用上的偏误。
三、结语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所出现的偏误次数,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掌握认知规律,积极发挥外国留学生的主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汉语的精华和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让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汉语,有利于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奋斗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