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及其实践构想

2009-10-14 08:20李小玲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化生命过程

李小玲

“生”表示活着的、有生命的,表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态”指姿态、情况、形状、样子。生态即生命体或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或活动的环境中发展、成长的情况或样子。那么我们可以说语文生态化教学就是将生态学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使语文教学充满生物生长时呈现出的活力和生机,使学生在教学中处在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中,自然、和谐、自在的生长。

一、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

1.生机、生命

生机、生命,这是生命之为生命、生态之为生态的最基本的特征。生态学本来就是以生物的有机生命与其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生物及其群落乃至整个系统如何能够有正常兴旺的生机,使生命能健康地生存。卢梭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因此,语文生态化教学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生命和生机。要体现生命性首先要求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把他们看作有生命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生命的独特性,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其次,还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性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再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点化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机首先要求在教学中,师生要把他们的生命气息、生命活力得以尽情的展现,以自己的生命热情感染别人,用自己的生命活力鼓舞别人,使教学中时时、处处充盈着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激情;生机还要求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利用自主性、创造性,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开心地、乐意地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行动表现出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勃勃的学习劲头,充盈着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2.体验

狄尔泰说,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本质穷尽,只有通过体验,人才能真切而内在地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体验,强调的是参与,是投入,是亲身经历。是亲自感悟,是直接经验;体验。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语文生态化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要求教师不再把教学看作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是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亲历性。每一个学习进程,让学生参与、经历、体会;每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我思考、交流对话、老师点拨解决;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参与来理解、领会、获得。这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学习过程,在这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一种依凭于人对自己生命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才是他对自己生命本质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感受,才深深地留在生命的本质里。

3.生成

在语文生态化教学中,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体验的基础上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当个体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亲历语言实践活动,产生体验的时候,就会将所接触到的东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建构,将其内化,从而融成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充实并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空间,完成对以往经验的升华和超越,实现人的生成。其二,语文生态化教学从生态学生长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在这种理念下,教学不再是对教案的亦步亦趋,而是师生双方的创造和分享过程,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当整个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围绕着学生体味、感悟、发现和探究展开时,师生的创造热情和不时进发出的思维灵感,就会使教学中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曾预设到的,通过他们的合力解决,就生成了新的知识。

二、语文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构想

语文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等要素构成,进行语文生态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要素进行组合、配置,促使教学最优化。

1.在课堂教学环境上要构建学习“生态”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安全需要”处在金字塔需要层次理论的底部第二层,可见人的安全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环境中首先要建构一个“心理安全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能让学生感到严厉、可怕;把学生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课堂中的错误,不嘲笑、指责,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对于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尚无定论的问题,持民主、开放的态度,允许、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获得安全感。

其次,我们要营造课堂环境的情感场。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只有自己的爱,才能换来学生信任。在爱心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才乐于接受,要充满责任和使命感的身体力行的爱。其次,教师要把激情带进课堂,以快乐的心情,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给学生上课,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最后,教师要“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结合现在教育技术,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幽默、笑话、逗乐的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趣味,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习。

2.在教学流程上学生随着老师走

现在的教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紧紧地拽着学生随着自己的设计一步步的走下去,直至设计的终点,而无视课堂突发的问题;另一种是“学生随着老师走”,就是老师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深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亲历文本、交流合作、对话探究来获得知识,而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借助教材、教学手段、语言文字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点拨,使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样,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在实施中,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只有主动地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转成内在的东西。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让他们与文本接触,得到读的实践锻炼,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听说的练习,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笔表达自己的感悟、想法,得到写的训练,这样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参与,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发自内心的体验。二是引导性原则。语文生态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学习,但是学生的经验、见识都还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要依据学情进行引导。当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要想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当学生的疑惑自己不能解决时,要进行指点,使他们不产生学习困难的感觉,继续学习下去;当学生学习偏离教学的方向,教师要进行疏导,使教学正常的进行下去。杜威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组学生,在儿童开展活动前和进行当中发挥引导、帮助、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我们教师一定要遵循引导的原则,使教学很好地进行下去。

3.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共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把语文看作交流的工具,因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发展;现在,人们认识到语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又出现了“泛人文”而淡化知识的现象,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当年謦获犹在耳》等文章就是讨论的这方面的问题。从语文来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两个本质维度。从人这方面来说,皮亚杰认为,人的心智有情绪和思想两方面,因此他强调知识和情感平行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及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的人格铺底,为提高民主素质、传承文明奠基。正如《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所表述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这样,感性融于理性之中,在情与理的交融和表现中,人的生命本质及其人性生成水平得到整体表现。

语文生态化教学在环境上构建学习“生态”场,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然、自由、安全的生态环境,在教学流程上学生随着老师走,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共生,能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完整建构,这样语文生态化教学就能使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自然、和谐的生长,因此,它必将成为以后教学中教师的最佳选择。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生命过程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