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安
计较得失的“塞翁”
人们通常认为寓言《塞翁失马》的寓意是:说明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这一道理。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有的读本却另有说法:认为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在我看来,塞翁并非不计较个人得失,反之是一个注重得失的人。文中多次写到祸福的转化,前几次虽能体现出他顺应自然、相安无事的态度,最后一次却不然,表面上与前面几次一样,但是细细地想,你会发现塞翁不正因为“父子相保”而沾沾自喜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凡有血性的男儿,正当国家有难之时就该挺身而出,正当祖国受侵之时,就该操戈持剑驰骋沙场。
胡人入侵边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这才是我们要赞扬的英雄本色。试想,要是国家有难时,人人都逃避或苟且偷生做缩头乌龟,那谁来保家卫国?在这里丁壮“死者十九”,他们死得其所,这样为国捐躯才是真正的英雄,才会名垂青史。塞翁之子,本应因为骑马“坠而折其髀”未能上战场杀敌立功而感到遗憾才是;塞翁也应看到边塞青壮年们战死疆场而自己儿子因摔断大腿未能出征参战感到羞愧才对。塞翁父子就算相保,能活得安宁、活得踏实吗?我认为这样苟且偷生地勉强活下来倒不如战死疆场、报效祖国更为痛快。
古代英雄者历来以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为荣,以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为志。陆游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大勇;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之情。塞翁身居边塞,胡人人侵,父子未能出征参战、保家卫国,本就应该感到惭愧才是,哪里还如此以相保为荣,并陶醉于幸运地保存性命的喜悦之中呢?
谁说塞翁不计较得失呢?
“画蛇”为何不可“添足”
《画蛇添足》故事中能喝上酒的这位食客说:“蛇本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食客真是目光浅短呀!实际上有足之蛇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怎么能说蛇没有脚呢?四脚蛇不是吗?
这个寓言故事常被人们用来讽刺那些自我卖弄却弄巧成拙的人,或者是用来告诫人们事情做完就别再做多余的事,否则会适得其反。人们都认为先画好蛇的那位食客不该再为蛇添足,因为这样,他失去了喝酒的机会。昨一想,他确实不该,简直是多事。我们总认为他“放屁脱裤子——多此一举”。蛇本无足,你添什么添?然而,在我看来,这位食客并没有错,要说错就错在他为蛇添足的速度不够快而未能喝上那壶美酒。这世间既然存在有脚的蛇,干吗就不可以画有足之蛇呢?再说楚国“祠者”在让食客们画蛇时也没有强调(或要求)一定要画无足的蛇。
再从当今的教育观来看,我们不正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吗?这位为蛇添足者,他只有画画技术娴熟,方能画得比别人快;只有富有创新意识,才会想得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为蛇添上脚。这蛇足在别人眼里是多余的,可在我眼里却是一种创新。不是吗?大家都画着同一模式的蛇——无足蛇,唯有他一个人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有足蛇来。这不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吗?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赞赏的。
我记得,我们老师常用“与众不同、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等词语来夸赞学生个性的表达和独特的创新。按理这壶酒还是应该奖给为蛇添足者,因为他不但画得快,而且画得与众不同,最佳创意奖非他莫属。再从办事的角度看,他办事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做的事也比别人多,我们应该鼓励,而不能用多管闲事之类的话语来打击他。你画的是无足蛇,我画的是有足蛇,怎么能说我多此一举呢?所以硬把画蛇添足说成是做多余的无用工,我可不赞同。
画蛇为何不可以添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