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2009-10-14 08:20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素养课文

营 红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文学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而不能仅仅是“语言”或别的什么纯“知识”、“技能”练习,应当让我们的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到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食粮,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阔的,语文教学又承担着文化承传任务,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味自然,在激扬学生情感资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传统文化。

人只有了解才能热爱,一个人假如对中国自然、历史、文化一无所知,其爱国主义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应凭借课文引导学生用布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而获取美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不但能使我们在夕阳西下的宁静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欢乐,而且能使我们理解诗人遗世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钟情与眷念。这不正是传统文化在布满无穷魅力的大自然中的体现吗?至于学生的广泛兴趣、独特的生活经验、丰富的情感、不同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等等,都是有情可感的资源。

二、关注人生,催化善心良知。

作品是反映人生的。现实生活中,虽然有鲜花和掌声,爱情和幸福,但也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传承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例如,教《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仅要学生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憾,更要催生学生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同时还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交流,从观念上打破“一节课只教一篇文章”的统一做法,有时可以一课为中心,辐射相关学科或课文。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产生交流的广阔空间。

三、塑造人格,建立“精神底子”。

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准,品味自然诗意,关注社会人生,固然十分重要,但重要的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扬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学不可以已(《劝学》)”,“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让学生看到应当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游褒禅山记》讲述了要有志向并为之努力的道理,《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用实践去寻求真理;《五人墓碑记》告诉我们即使平凡人也不能平凡的活着,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维护正义;《报任安书》告诉我们为了我们所钟爱的事业,可以忍受暂时的屈辱;《勾践灭吴》更是一个失败者重新崛起的最好证据……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给学生建立起一种精神底子。我们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扬不仅是文化,更应该有对精神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中力主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语文教师承担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具备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语文修养,这样才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才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不同资源的集合碰撞中,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带来语文课堂的根本性变化,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传统素养课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