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若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意把美学规律渗透其中。特别在诗词教学中,更是抓住诗词的特点加以分析、赏评,着重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等几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朗读——感受情感美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自身的特征,它是“用凝练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从这一审美特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反复吟诵,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融入美的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词情感美的体会,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范读是导人的最佳方式,先声夺人,借助声音营造一种氛围。在讲课前,我刻意熟读诗词,尽可能背熟,掌握较为准确的音乐节奏感,注意停顿、突出重音;注意文意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在讲台上先范读一遍,尽情渲染一番,使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有声化,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沉浸到诗的美感中。如《石壕吏》,范读时刻意突出节奏、旋律,传达出作者对恶吏、战乱的痛恨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句句是情,感人肺腑,使学生受到感情美的浸染,从而较快地进入诗的意境中。
二、赏析——体会形象美、意境美
朗读,只是从诗词的形式人手,要引发学生思索、联想、唤起学生心目中的视觉形象,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体会形象美,捕捉意境美。
(一)交代背景、寻找诗源
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上述两方面内容,然后再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这样,我们就能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寻找诗词感情的突破口,这不仅使学生对诗词的基调有了基本掌握,能读懂诗,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讲读前先介绍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1392年吴中大旱、饥民相食,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作者路过潼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愤而写下这首作品。学生了解了创作背景,抓住作者感情的源头,自然也就容易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了。
(二)分析形象、捕捉意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这种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观点,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褒贬。而诗词的意境是通过形象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生活图境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把握这种艺术氛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艺术的陶冶。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四句诗人以雄健的笔触描绘了荆门壮阔、奇伟的景色,渲染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同学们不仅感觉到诗人描绘的雄奇景观,结合背景还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整个画面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句的意境美。
三、勤笔——激发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王勃仿庚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同样,对于文苑学步的中学生来说,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一旦写出了诗作,要细加评改,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一些兴趣较浓、有进步的同学,我还进行了个别辅导,提供一些参考书,鼓励他们多到郊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情画意,到生活中去发现哲理,尽可能把他们的感觉、触觉磨得更敏锐些。
让学生在欣赏名作之余,能产生自我创作的冲动,并付诸实践,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尽管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中学生,我也有信心以诗词之美去感染他们,激发其创作热情,点燃其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