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思考 在实践中提升

2009-10-14 06:37魏志刚王焕轶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课程

魏志刚 王焕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站在新课改背景中的教研员作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群体,需要对自身的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进行重新定位,需要树立教研工作的新理念,探索深化课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相应的,教研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也需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在不断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构建出适应新课程、服务新课程的教研工作体系。本文意在把我们的一些针对教研室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考和实践思路做一个概括的分析和总结。

1教研工作的一大宗旨:促进学生、教师、教研员三方发展

1.1从重研教转变为研教和研学并重。新课程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此教研员要牢固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课程观,要以课堂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改革中的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不仅研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等教的方面,更应该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心理素质、学业评价等学情内容,建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新型教研模型。

1.2建立面向教师的合作教研关系。教师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教研工作要真正有利于广大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行为,就要充分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不断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赞赏教师的点滴进步,给其信心和动力。应该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教研氛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教研关系,尊重教师意见,关注教师需要,与之共同研究探讨新课程,为其投身课改指向引路,为课程改革把脉导航,为教师个体发展推波助澜。

1.3建设旨在促进教研员自我进步和自我完善的机制。教研员是课改理念顺利落实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其经验积淀,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新课程推行的成败,其专业水平直接作用或反映到区域学科教育教学发展之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要发展,教师要发展,教研员更加需要发展。我们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要求必须满足教研员发展的需要,要指明道路、搭建舞台、提供高效的反馈评价渠道,以促进其自我主动实践和追求,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2推动教研工作进步的两大制度保障:“强师工程”和“科研工程”

2.1实施强师工程是新课改背景下人才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要在着力培养、管理、使用好市(区)名师队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指导小组等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关注并解决好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保持中青年教师的黄金期及克服中年教师的高原期等问题,让每位教师在“强师工程”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都能茁壮成长。要坚持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宽阔教育视野、厚重专业功底、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2推进科研工程建设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研究是教研员立足之本,教研员只有“以研究为主”,通过不断的业务研究与探索,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研员业务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不断增强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把常规工作“课题化”,以课题研究驱动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新课改中,教材处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等等都会遇到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教研员要坚持在教研状态下学习,在研究状态下教研,善于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把问题上升为专题或课题研究,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课改深化,提升教研的品位和水平,催生教研成果的形成。

3理顺教研工作的三种关系

3.1教研室研究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结合。教研室要在参与教学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研究的指导下实施教学管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作为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运用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去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才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保证对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

3.2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素质教育排斥的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单纯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而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是包容在素质教育之内的。对此,为促使全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水平地接受中考检验、高规格地展示我区教育教学水平,我区教研室协助教育局有关科室共同拟订了初中“四高一低”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重点考核初中毕业生的及格率、人均分、优秀率、参考率和低分率。

3.3基础学科和薄弱学科齐头并进。过去教研室只重视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教研工作,而忽视了对音、体、美等薄弱学科的研究指导。学科专业不配套、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力量明显不足一直是这些薄弱学科存在的很大问题。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学习深化,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形,变只抓基础学科智育为“多育并举”,尤其是加强了体、音、美、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教育等薄弱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积极配足薄弱学科教研力量,健全教研机构,努力抓好一线教师队伍培训,大力支持学科发展,为全面落实新课改,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教研力量保障。

4明确教研员自我发展的四大关键

4.1保持学习的状态。当教研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过程,就是敢于超越自我,不断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验、推广新课程的过程中,教研员要做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育新理论新观念的传播者、教学实践的服务者和课题实验的研究者,把握课程改革中教学教研工作的方向,研究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首先要求教研员率先垂范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新思路,建构与课改同行的教学教研新理念,对课程标准、校本教研、专家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有独特的视角。只有孜孜以求的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历炼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增加一份智慧,再添一份从容。

4.2秉持务实的教研意识。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是教研员专业生存状态的第一要务。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员要深入一线、融入教学全程、调查分析、研究探索,走进基层听心声,求真务实搞教研。具体来说,就是要到基层学校了解情况要有真实的反馈,听课要有针对性的建议,阶段监测要有全面的分析,学期工作要有深刻的反思;就是要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获得真实的声音和真实的问题,使教研成果更有指导意义;就是要认真组织、严密策划各种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富有实效性,努力让每一项成果、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发教师的思考,影响教师的观念,从而实现方向性的引领。

4.3以创新精神促动个体专业发展和教研指导工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教研员要不断探究新课题、寻找新规律、选择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成果,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扬我所长,创我特色。教研员自身要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能主动自觉设计,能有思变的意识,做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只有创新型的教研员,才能带出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4.4提倡团队合作精神。教研室各部门、各学科应更好凝聚在一起,为构建服务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一支高效务实、卓越的团队而努力。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的当今世界,只有依靠团结、高效的团队才能在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中与时俱进。

5提升教研员五大职能

5.1建设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相互沟通的教研结构脉络。为统整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研效率,提高教研指导质量,我区构建了以下四条经纬关联、优势互补的教研脉络,从体制上保障学科教研员立足基地,深入教学实验前线,引导校本教研活动:①区教研室——名优教师/兼职教研员/学科指导小组——校本教研——普通教师;②区教科所——骨干教师群/兼职教科研员——教学研究课题————普通教师;③教师进修学校——课程培训/学术讲座/教学研讨——普通教师;④区教育网管中心——学科教研组网站——普通教师。

5.2服务与参与校本教研。要求教研员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角色,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服务校本教研,建构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教研共同体”,在平等交流中发现学校教学或教师成长中遭遇的实际问题,及时提供组织实施、专业指导、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5.3促进优秀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推动学科教研的发展。从建设教育强区的发展战略出发,规划一系列工程化的师训项目,培植教师教学研究的内涵和有效教学的智慧。根据市区“名教师”和省“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择优延聘为学科教研员,既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支持学科教研的发展,为镇海区教育发展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思想、有活力、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型教研队伍。在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本区各项教学研究常规工作之外,积极争取承办省级、宁波市以及其他上级教研机构组织的学术研讨项目。

5.4开发教研资源和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方式。教研员要学会通过不断发现、收集、吸纳、推广教师们创造出来的经验,通过收集、征集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料,建立信息库、案例库、工具库等,善于利用、开发、使用、管理好教研资源,为教学实施提供丰富的精神和物质保证。针对原有课堂评价体系和对教师评价的不合理之处,我们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体现知识习得的基础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和谐互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性、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评价的激励性、教师在反思中的发展性等理念和评价准则。

5.5组织和建设学术交流的高质量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让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走出去,把全国各地的专家请进来,聆听专家的讲座与示范课,更新观念,冲击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与思考的品位。另一种开展的简捷高效的专业引领途径,就是走近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活动,通过看名师录像课、听学术报告、研究教学特色、感悟成长历程等,借“他山之石”“雕玉”,找到专业发展的支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区已经形成自上而下的科研网络队伍,形成滚动式、幅射状发展态势,促进了一大批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6提倡教研活动“六要”

6.1以教研需求为导向——目标要明确。只有真正源自教师实际需求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研工作才是具有活力的。教研活动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师所需入手,以教研促教学,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研活动能真正解决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必须在目标设置上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6.2以科学有效为根本——组织要规范。首先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组织开展的年度、学期、月度等教研计划,对开展的时间、次数、人员、主题等要有总体的预想、规划和方向把握,每次活动要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活动后要有准确、详细的记录,要对研讨结果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反馈。教研员作为组织者要加强教研过程管理,做到公正、公平,不徇私舞弊,不搞个人主义。

6.3以学科教师为中心——参与要全面。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教师群体的伙伴合作,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成功的教研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要形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互补互益的伙伴合作关系。在有效开展各学科专业教研活动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相应学科教师也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来,以更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学科边界的融合性。

6.4以更新理念为重任——思想要活跃。提倡“头脑风暴式”的教研组织形式,创建—个“尊重、倾听、探索、求真”的民主和谐的学术研讨气氛。活动中一定要有思维的火花激荡,在对话中,在争议中,在思考中开展和谐的教研活动。以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为载体,相互学习、分享思想、共享经验,从而更有效地激发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鼓励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二次开发,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造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6.5以沟通协作为氛围——合作要愉快。以人为本,建立对话、交流和互动的教研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是主人、个个共参与”的教研氛围,创造一种新的“民主的、无中心人物”教研文化。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们谈谈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看法,说说自己教学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彼此交流,互相了解大家“所思、所想、所惑”,从“朋友”的角度,相互帮助,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6.6以启发创新为宗旨——发展要无限。教研活动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为基本点。教研活动来源于学生,还原于学生,运用于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要创造条件给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有感受、有触动、有启发,将所得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7明了教研员队伍发展中七种主要现实矛盾和问题

7.1当前认知与教育教学实践脱离的矛盾。教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离,教研员长期不上课、只听课和观课,依靠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进行指导和评价。仅就学生学段不同,教材版本不一的问题,就需要教研员去了解,去与教师共同研究,更何况新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形式上又预留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研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失去了胸有成竹、驾轻就熟的感觉,难免可能做出错误判断或者不置可否。

7.2教研员自身培训制度匮乏的问题。教研员培训与教师培训相比,教研员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局面,教师定期能参加继续教育,教研活动,而教研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更多的是给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课堂经历,不能得到及时的、可操作性强的教研方面的指点,教研员之间的沟通又是相当薄弱的。这种局面在逐步淡化着教研员主动钻研的意识。7.3教研员数量不足与教研工作多且杂之间的矛盾。

7.4新旧教研模式的思维冲突。即教研员因年龄和经历的原因,其传统的虽狭窄、但安全实用的教研模式与目前倡导的开放的、互助的、动态的教研模式之间的取舍。

7.5“课改”的进度要求与教研时间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要求教研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更好地关注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引领教师回避“穿新鞋走老路”这一不科学做法。

7.6教研员想走出教研的围城看教育,与单位经费紧张之间的矛盾。

7.7教研员的原有知识储备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教研员应该引领教师深入学习“课改”理论,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树立“活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育理念是必需的,更是教研员“扩大内存”的重要内容。如果教研员对课改理念、理论及相关要求的认识不能做到领先一步,深刻理解,消化吸收,那么指导教师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教师在改革与实践中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厚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形成强而有力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研员高屋建瓴,引路导航,无愧无惧。

8倡导八种教研活动形式

8.1并行跟踪法(或同课异构)。如一位教师上2个并行班,当他上完1个班的课后备课组进行集体点评时,应允许上课教师本人发表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得出新的教学设计后备课组继续听其上另1个班的课,然后再进行点评,指出其进步(或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8.2三讲三反法。针对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先行说课、讨论后自行反思;试讲后继续讨论和反思(有录像则效果为更好);公开课后还要进行讨论反思。

8.3“主题式校本研修”。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的基本框架为三个“一”:一个主题—— 一个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一堂课—— 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一次研讨活动—— 一次由学科教研组与教研员围绕主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

当然,研究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提出学科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分别确定本教研组的课题或子课题。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相关理论,按课题分工寻找有关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同时教学实践又为研究课题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推进了课题研究。

8.4行为纠偏法(或叫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法)。它的一般步骤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自我剖析;根据存在问题的迫切性先行选择一个最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正目标;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制订相应的改正措施或具体做法;过程记录、总结、反思和提高。行为纠偏法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学期,但应有持续性。

8.5案例化法。案例研究应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校本研究方式。它要求每次组内公开课之后,首先让上课教师认真撰写“全景式案例”,本组其他教师则根据自己的听课认识写出“片段式案例”或“微雕式案例”;然后,组织教师利用案例展开讨论研究。在操作时,先由上课教师根据自己所写的教学案例,简说设计意图,略析优劣得失,浅谈理论根据,再由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案例,就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优劣点对所听课进行深度评析。这样做一方面使教师在写案例的过程中,自觉地回视教学,理性反思,从而完成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也彻底摒弃了玩形式、走过场的假评课行为,切切实实地使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受益;同时,也在备课组及公开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其纽带作用,使每个教师的工作留下了痕迹和成果。

8.6专题论坛法(或学术沙龙)。学校各教研组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研讨的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教研组长在学期初根据组员提供的研讨问题作恰当的梳理,然后向组内成员发布。如化学教研组研讨的主题有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和“怎样处理化学课和其他课之间的关系”等。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主题进行钻研,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访谈、思考总结,在论坛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研组长就本次论坛作总结,肯定成功的实践经验,指出问题与不足,或希望组员继续钻研论坛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8.7互动研修。利用我区教研室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公的优势,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作用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共同担负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进修学校侧重于教师的培训,教研室侧重于教学研究,坚持集中培训与岗位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阶段性培训与持续提高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带动教师系统地开展合作式、探究式、体验式、交互式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改变教师那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教师在行动中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研究问题。

8.8自我反思(如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经验反思及案例反思等)。反思是成长的阶梯。教师们要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开展反思,要借助问卷调查、成绩测查、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并使反思成为教师专业生存的新状态,使专业变得更为厚重。

当然,教研形式还有多种多样,如“集体备课”、“磨课”、“师徒结对”、“多元化指导”、“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案”等,我们鼓励各学校、各教研组根据各自特点进行设计改革或创新。

9教研员工作业绩中应该有的 “九个一”

9.1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专著。

9.2写一篇(或本)教育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

9.3每学期至少在全区上一堂新课程的研讨课或做一次专题讲座。

9.4每二年必须承担一项区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

9.5每学年至少发表一篇(获奖)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论文。

9.6每学期设计一份教学方案,能供教师研讨。

9.7出一份高质量试卷。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评价要点,试卷的结构对于不同目的的考试,设计试卷的难度结构应有所不同。

9.8建立一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采用的是“师父带徒弟”(一对一或多师带多徒的方式),工作室的主持人通常是学科中的专家级教师或特级教师,他们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带领同工作室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另外,“名师工作室”还承担着促进薄弱校提高教学水平的任务,充分发挥其幅射功能。

9.9有一个可供“下水”的联系密切的学校或教研组。所有教研员每月2~3天到联系学校进行蹲点调研,和学校领导、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分析课改实验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课改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培训骨干、发现苗子,并提炼、总结、推广教师的课改经验。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今天的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员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发展自我,积极转变教研员工作职能,创新教研方式,重建与新课程相符合的新的教研文化。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