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摘要: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美术教师不应将公式化的造型与色彩表现强加给学生,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随心所欲”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鼓励学生在“胡画”中建立自信。
关键词:美术课堂 学生 随心所欲 画画
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现实教育的种种弊端遏制了学生用画笔去大胆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不少教师也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美术教育并非这样简单。
美术教育,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随心所欲”地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如何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绘画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画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美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苏少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八年级上学期中有《关注你、我、他——人像》一课。这课是《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让学生从对人物肖像画的历史了解到关注身边的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最终让画笔传情达意,去反映人的喜、怒、哀、乐。
本学期上这节课,我不急于给学生们讲授课程内容,而是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进行一次绘画比赛,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只能出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绘画,如果该同学画不下去,或存在明显不足,同组的同学可以到黑板前替换下在台前作画的同学。讲完课堂要求,我邀请班上脸型比较有代表性特征的同学站起来做模特,在黑板上我给他们依次画出四张各不相同脸型的头像外轮廓,请同学谈谈四位同学脸型特征有何特点。由于课堂一开始就多了一份互动交流,教师黑板上画的又都是自己本班的同学的头像轮廓,同学们都来了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紧接着我又给同学们布置任务,以“笑”为这个人物的表情,看哪一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的头像轮廓内画出“笑”的表情最好,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我分别在每组要求一位举手的同学到黑板前作画。上台的同学就连平时最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似乎觉得自己肩负重托,非常认真的画着,坐位下的同学也不停地指出黑板前同组同学的不足,同学们在组与组的竞赛中加强了合作。大家都画完了,黑板上的学生有的将眼睛画得像牛眼,有的眼睛距离太宽,有的比例错位,有的同学干脆用卡通人物画法来表现,此时我更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画,指出学生画中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地方。然后增加一些艺术处理,添上各种小道具,延伸他们的想像和思维,学生们得到相互启发,画得更来劲了,课堂上学生们个个笑的前俯后仰。
在讲评学生创作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人像变形美术作品,有凡高的《自画像》、毕加索的《朵拉.玛尔的肖像》、有土族人的、非洲的面具艺术,还有随意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的画家杜尚的作品,告诉他们“想像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像艺术就难以生存。”我让学生从名家的作品中去学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由过去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求知。通过欣赏毕加索、马蒂斯、凡高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建立起自信的第一步,“大师们敢这样画,我为什么不敢”。当学生们看到这些艺术作品和自己信手涂鸦的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感到艺术创作其实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也能给自己带来许多乐趣,就这样达到保护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胡画”中建立自信,呈现个性张扬的目的。本节课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入手,通过师生参与、体验、交往、互动审美创造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人,促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素质、审美、创造实践能力和个性艺术特长都能获得主动的、活泼的发展,提高了教学实效,获得了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点评作业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巧妙、含蓄地传递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主体快速地由日常状态转向审美状态,为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和艺术创新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让学生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至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用美的法则、规律加以引导,或者让学生们共同探讨找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自己继续完成作品,这样会让他们具有成功感,自信感。
迪斯尼上小学时,曾经把教师留的画盆花的作业中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人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小画家反而得到的是教师的一顿臭骂。庆幸的是这并未让迪斯尼的画家梦夭折。今天,这样的事不该再发生了,即使学生的作业画得真是乱七八糟的,教师也要找出他的闪光点。学生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教师的不应该冒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要善于发现引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把他们生动而丰富的感知和潜能释放出来,给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与希望。学生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的,在学生的心里,一切都如春天的花朵般绚丽多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与教师价值观和艺术观的整合,使学生知道艺术是在心领神会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知道什么是美的真谛。
教师要注意在美术课上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以创造力的培养为中心,进行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他们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要将他们的作品与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褒扬,让学生在成功的乐趣中步入乐画的天地,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