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 适度 适当

2009-10-13 09:11唐彩彩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适度介入

唐彩彩

摘要:造成教师课堂介入不当的情况主要有三种——过早介入、过迟介入、过度介入,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偏离、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本身缺乏善捕意外的能力,我们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有效地介入。

关键词:介入 不当 适时 适度 适当

一、问题扫视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由此萌发的勃勃生机。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会不无遗憾地发现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这些观念,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课堂介入不当——时间、尺度把握不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案例一]——过早介入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一位教师请学生想办法怎样画圆更圆?

有的学生说用圆规画;有的学生说用一元硬币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用尺子来画圆。教师一听犹豫了一下,马上转移话题“还有别的方法吗?”就把这个方法轻轻放过。

课后这位学生告诉我:先在纸上任意点一点,当作圆心,然后想好一个长度,如2厘米,再用尺子在圆心的两旁1厘米的地方各点一个点,这样多画几个点,最后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圆。

多好的想法啊!假如上课时教师不是那么早地介入课堂,而给予这个学生阐述观点的机会,那么“圆就是从定点到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重、难点的理解就会随着这位学生画圆方法的介绍呈现在学生面前,本课中有关“半径、直径及其关系”的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可惜啊,由于教师过早地介入课堂,将这一激活学生思维,具有探究价值的材料悄悄放过。

[案例二]——过迟介入

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三角的认识》时,他请学生用小圆珠和小棒分别搭一个三角形和长方形,然后拉一拉,比一比,谁更稳定?可想不到的是,整个活动中学生一直沉浸在学具的操作中而置随后的交流、验证于不顾,教室中弥漫着小圆珠劈劈啪的撞击声和嗡嗡的议论声,课堂乱成了一团。

面对纪律涣散、乱糟糟的课堂,教师没有及时介入,使得整个动手操作的体验过程反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交流的障碍,成为扰乱课堂的“元凶”。教师的迟迟不介入,无形中加剧了课堂“乱”的程度,纵容了学生的违纪,没有良好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刚才的操作与演示、交流都流于形式。

[案例三]——过度介入

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围一围,想一想,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则不能?

经过操作,绝大多数学生发现“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可有一个组认为两条边的和稍微比还有一边短的时候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位教师没有给这组学生任何解释的机会,而是直接介入课堂,通过计算外加电脑演示,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

“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稍小于)第三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直是学生争议的焦点,也是教师绞尽脑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的难点。面对这一“烫手山芋”,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就此展开辩论,而是“包办代替”,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外加电脑协助,硬生生地把结论塞给学生。教师的过度介入,封杀了学生质疑的能力,缩短了学生反思——再思考——再探究的过程。虽然教师帮学生获得了结论,但远不及学生在磕磕绊绊中通过自主思考获得的结论来得深刻。

二、问题解剖

类似的现象还很多,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介入时机的把握不当造成的。造成教师不合时宜的介入,其原因主要有:

1、教师角色定位偏离

在今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的课堂新背景下,不少教师出于害怕影响学生主动探究,放弃了需要课堂介入的时机,陷入“矫枉过正”的尴尬境地。因而出现了“该出声时不敢出声”的现象;反之,教师过分夸大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当课堂中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时,教师要么采取冷处理,不加理睬;要么立刻“挺身而出、大包大揽”为学生排忧解难,又显得热情过分,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教师“以师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2、低估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产生教师介入过度的原因是低估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低估学生能力其实是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不准,他们判断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的依据往往是学生的逻辑起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经验,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现实起点已高于教材设定的逻辑起点。可教师的着眼点往往停留在逻辑起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总以“保姆”的身份出现,事事给学生安排妥当,所谓的探究也只是等着学生往事先设定的圈套中钻。一旦学生的活动偏离或与教师事先的设计不符时,教师急于介入,过早、过度地介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3、缺乏善捕意外,灵活调控的能力

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左右。如果教师缺乏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对异于自己预设的思路、方法本能(但并非故意)地排斥或抵制,与一些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材料失之交臂。在教学行为上就表现出介入的无力,甚至“逃避问题”,想方设法把问题束之高阁,使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悄然溜走。

三、教学方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介入的时机,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具体策略有:

1、一盘散沙时,敢于出击

新课程强调要发扬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不是不要课堂纪律、课堂秩序。恰恰相反,良好的课堂纪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是学习有效的保障。因而当课堂中出现不利于学习的情形时,教师要敢于出击,及时调控课堂,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为教学的有效高质提供保障。教师可采用指导性介入、煽动性介入、鼓励性介入等方法,促使学生“浪子回头”、齐头并进。

2、意外生成时,灵动出击

课堂越开放,学生的思维就越多见。教师应当视“出轨”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课堂。

①仔细倾听,动态生成

当意外生成时,我们不妨耐心倾听,让学生谈谈他的想法。案例一中,当学生说可以用尺子画圆这一有异于常规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请那位学生具体介绍用直尺画圆的方法,随着这一方法的介绍,学生的思维肯定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这样既提供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又给自己提供捕捉信息、调整教学的时间,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留给自己从容应对的时机。

②发挥机智,大胆调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3、思潮涌动时,耐心等待

案例三中,当学生说“两条边的和稍微比还有一边短的时候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教师不要急着出手,只需要静静地听学生慢慢叙述理由,仅仅是只要耐心等待一会儿,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一次强烈的冲击,那经过“拨乱反正”后的知识会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等待”也是一种介入,“等待”是一种引导介入。这种介入在于唤醒和鼓舞学生思考,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耐心和智慧滋润学生的生命。

4、错误呈现时,热情相助

小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所谓“眼高”就是学生对某知识技能已具表象。“手低”体现在具体操作的准确度、精确度、力量上的欠缺。当学生出现这样的“眼高手低”的矛盾时,正是认知由平衡转为不平衡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地展现错误、暴露错误的机会后,再及时介入。

5、一筹莫展时,倾情相助

当探究活动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如果这时教师不敢介入,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被动地进行教学,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便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仲海峰: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小学数学教师2004(7,8)。

3.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猜你喜欢
适度介入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