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解读“虎之歌”中意象的翻译处理

2009-10-13 03:29邱玉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音韵图式意象

关键词:《虎之歌》 图式 意象 音韵 文化空缺

摘 要:诗歌翻译不仅是文字的处理,它更多体现的是文字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等。布莱克的经典作品《虎之歌》的翻译就是一个范例,其难点也体现了英汉诗歌中常见的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图式意象以及文化空缺。利用图式理论来分析此诗的翻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涵义和精髓。

一、《虎之歌》中的文化图式

翻译难,而翻译依靠高度的文学技巧来表达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诗歌文学艺术作品尤难。《虎之歌》(The Tiger)选自布莱克的诗集《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是一曲思想严肃、内涵深刻的赞歌。它与《天真之歌》中的诗篇《羔羊》相对应,展现了诗人对神秘造化的探索、领悟与感叹。

图式是人脑中先前知识的结构,是一种背景知识。在理解新输入的信息时,与已知信息(即相关图式)联系,依赖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对新信息解码和重新编码。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被激活,作用于信息处理的过程。{1}不同社会的成员受到成长过程中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就形成了文化认知图式。文化图式是储存在大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人们在自身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文化知识组织,能帮助人们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2}文化图式是一种构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文化图式。

在中国,对“老虎”的文化认知图式是“谈虎色变”,习惯把老虎看作凶恶的猛兽,恐怖的别名。但是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笔下,老虎却突破了中国人常规的认知图式,有了“正面”形象,显得神秘莫测。诗人以这一力量和勇气的化身为题歌颂老虎的激情、欲望和所有的崇高之美。要想全面地理解该诗深刻的涵义,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图式着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诗歌翻译之难

1.同一形象,不同的意象

诗歌中存在大量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意象,本族语读者和作者的认知图式、文化图式重合较多,因而同一形象能激活头脑中的相似的图式结构。例如“Red”在汉语中常和“revolution, excitement”联想到一块,所以我们能理解诸如“红军,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全国山河一片红”等表达法。然而在英语中red则常和“danger, anger”相联系。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语言能力、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双语文化背景图式、翻译策略和目的综合作用的过程。{3}译者受源语文本作者、译者本身和译文读者三方面文化认知图式、语言图式等图式的影响和制衡。

2.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没有对等的文化信息,或者一个国家存在的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因而源语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很容易被目的语读者误译,或者感到不可理解。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是导致文化空缺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成语典故“叶公好龙”是一个典型范例,有人把它翻译成“ Lord Yes love of dragons”,当然这个翻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如果他读过关于叶公的故事,它就能激活储存在他大脑中的相关的文化图式,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但是对于母语是其他语言的读者来说,由于没有类似的认知图式,就会感到不可理解。但如果这种相应的文化图式能够转换的话,文化空缺是可译的。

三、诗中的形象与图式意象分析

图式意象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包含了非常具体的形象,用具体“事物和现象”来实现抽象的“心意”,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有机结合组成“意象”。《虎之歌》中形象(image)与其主要概念(例如这些形象的特质、特征/象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从一个意象到另外一个意象的隐喻联系。详细地说诗中有七个具体形象,tiger, forests, night, starlight, blacksmith, artist, God和spear-thrower。这些形象都有读者很熟悉的支撑物(props),如tiger出现的地点是森林,拥有心、脑、眼、结实的肌肉;night的支撑物是天空、星辰;Blacksmith拥有敏锐的眼、结实的肌肉,其工具是锤子、铁链、铁砧。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attributes)很丰富,如tiger是致命的、令人恐惧的; night指黑暗,像深渊Dark is like deeps;God有不朽的、令人恐惧的、令人生畏的之意。有些形象的隐喻联系则是通过其行为事件(events)来产生的,如Blacksmith的主要动作有抓、握、捶、打等。

1.文化空缺:英诗中的音韵体现视觉意象

诗中神秘阳刚的老虎意象令人震撼,因为除视觉美之外,它的音像美也十分突出。读诗时始终能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回荡,响亮雄壮,甚至带有威压感,回旋往复,与神威赫赫的老虎意象交相辉映。通过音韵表现意象在中文古诗中也存在,如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表现出琵琶的音响铿锵美妙,富有金石之声,弹奏指法丰富多样,表现力极强。而布莱克在《虎之歌》诗中将其用到了极致。由于英语音韵和汉语有极大的不同,所以笔者在此把这点当作文化信息的空缺。

《虎之歌》全诗共24行,在音素选择上,诗人多次采用/t/ /d/ /b/ /g/等爆破音。纵观全诗,在143个词中爆破音使用共93次,首字母爆破音的使用达27次之多。{4}密集的爆破音使全诗音调激越,作用于听觉,突兀而有力,仿佛铁锤一下一下打在砧上,振聋发聩。这些爆破音与视觉意象,即制造老虎的神手(immortal hand)和天眼(immortal eye)叠合,让人不得不惊叹化做铁匠的造物主威严神秘,力大无比,令人敬畏。这样伟大的造物主铸造的实体——老虎——对称、完美得令人生畏,并让人联想到“令人敬畏的神”。于是,老虎具有了“神性”和极具破坏力的能量,凶猛无比,神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2.中英文同样的形象,不同意象

这种差异在本诗中主要体现在两点上。首先是“The forests of the night”(黑夜的森林)。这一物象中英语言中都有,但在此诗中比作了深奥莫测的人类社会。首先,“社会”从何而来?被如何创造?“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什么样的不朽之手和眼造成了你那可怕的匀称外貌?)作者认为只有超自然的神力才能创造出“社会”这一凶猛的怪兽,这种神力被具体物化为下文的“immortal hand or eye”(神手、天眼),“the wings aspire”(翅膀搏击),“furnace”(熔炉),“hammer”(锤子),“chain”(铁链),“anvil”(铁砧),“grasp”(铁臂)等等。{5}铁砧铁臂等具体形象体现的抽象的“神力”,是一种上帝可以创造“The forests of the night”以及“the Tiger”这样“作品”的神力,其力量之强大,令人叹息。即使诗人借助于想象也无法猜透,一系列的问号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困惑。

其次是“Tiger”(老虎)这一形象。在第一诗节中就呈现这个鲜明有力的意象,把森林里的暗夜与老虎眼睛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进行对比。这里的森林让读者把某种危险、神秘和未知联系起来。可想而知,老虎如此强大,则其创造者会多么强大或更有特权。对称常常是古典的完美,在这用来形容老虎的美与力量。Tiger是由神力创造的,具有无限的能量,具有吞噬一切的社会力量。What shoulder, & what art,对虎的创造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与超凡的神工充满感叹。相应地,what dread hand? & what dread feet?则强调了老虎的可怖的美,代表了一种神圣的美与力量。

四、两个译本中意象的翻译处理

请看以下《虎之歌》两个翻译版本是如何利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和技巧处理上述意象问题的。

比较两个译文版本,毫无疑问,版本二把图式意象的翻译处理得更恰当。

首先,在音韵的翻译处理上,两个译本都比较重视尾韵,如译本一中可见“耀—烧,熊—空”等。译本二中“卧—火,手—硕”等。译本二更胜一筹的是全诗在诗节的行与行间都坚持了一定的押韵格律,如诗节一“卧,火,手,硕”,诗节二“处,炉,躇,殊”。在音词上译者还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中较少见,而中文古诗中普遍的“亦,兮,尔,剑戟”等词汇。

其次,在不同的意象处理上,译本二也明显优于译本一,从以下六点可见:

1)原文意象:Burning bright

版本一直译为:“光焰闪耀”;

版本二:“目似星燃燎原火”(直译加解释、补偿、借用,把tigers eye, starlight,fire联系起来)。

2)原文意象:immortal hand or eye

版本一直译为:“不朽之手和眼”;

版本二:“神眼同妙手”(铁匠、画家和上帝三个意象共同达成creation创造的主题,补充出汉语中缺少的上帝造物的图式)。

3)原文意象:distant deeps or skies

版本一直译为:“多远的深处或高空”(未能译出 dark is like deeps的意象);

版本二意译为:“彼海天遥深处”(多译了“海”,亦未能译出dark is like deeps的意象)。

4)原文意象: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版本一直译为:“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技艺才能拧成你那心脏的腱肌?”

版本二意译为:“肩负缪斯垂青意可壮雄心不复疑”(清晰地表明是造物主造就了老虎的雄壮和令人畏惧的美;补充了汉语中“缪斯”是神能造物的文化空缺)。

5)原文意象: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版本一:“什么样的手,什么样的脚,才使得你的心脏开始弹跳?”(翻译不太妥当,未能译出老虎的威慑感)

版本二:“方闻悸动重再起不寒而栗手足惕”(补译出人们闻虎不寒而栗的恐惧)。

6)原文意象: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版本一直译:“他见到自己的作品时可微笑? 难道是他造了你也造了羊羔?”(把原文的肯定意味翻译成了疑问句式)

版本二意译为:“喜笑颜开佳妙艺抟土为羊亦造你”(传达出诗人把威严的“上帝”描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铁匠,有着神秘的造化力量意图)。

用文化认知图式来分析,再经过两个版本的对比,《虎之歌》就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作者精心设计的各种文学手段要达到的意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可以更多地利用在其他英汉诗歌的互译中,吸引众多读者的关注。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邱玉华,重庆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翻译研究。

①Bartlette.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②孙先洪.从文化图式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空缺因素处理[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10).

③赵惠,王红成.图式理论观照下的汉语诗歌文化意象误译现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7).

④刘富丽.音韵铿锵 神威赫赫———谈布莱克《老虎》的音义同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⑤章素苹.布莱克“The Tiger”一诗的隐喻解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猜你喜欢
音韵图式意象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玉人”意象蠡测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