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珍 王 燕
[摘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呈现普遍缺乏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分析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索出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提高 就业 质量
[作者简介]魏素珍(1957- ),女,河北威县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王燕(1976-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河北邢台054048)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07033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28-02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加快建设一支庞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大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所在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保障”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创业质量。
一、“一目标”即制定通过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就业创业质量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又是一种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制订,到组织实施教学,再到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都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二体系”即建立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牢靠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院以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原有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使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许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实际需要之间严重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坚持应用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创新性”。
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必需和够用,在大一第二学期加开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齐头并进,使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做好活学活用。
专业课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对专业主干课进行重组,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由原来的“机床”“金属切削工艺”“夹具”和“刀具”四门课程以典型零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对知识点加以重新组合,实践效果很好。
选修课设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优先培养学生自身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我院构建了“三个实训”(课程单项实训、专业综合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实训、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构成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占教学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100%,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原理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三、“三结合”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将专业理论课学习与专业实践课学习相结合,这些都能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师资建设体现出来。另外,我们还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兴奋点,来制订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将原理讲清,启发到位,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作用。
通过各系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学校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有网络和软件开发小组,电子创新小组,机械创新小组,数控、模具设计小组,广告创意设计小组,营销策划小组,数学建模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科技创新小组研发创新作品,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和创业激情,培养竞争意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创业质量。
(二)“产学研”相结合
我院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实时跟踪高新技术。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在教学、生产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的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院先后与平山敬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协林工业炉有限公司,河北恒盛泵业有限公司、河北宏业有限公司和黄骅模具城、长城汽车模具中心等企业合作,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行订单式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师资,承担理论教学任务,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承担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学校派出教师配合企业对实训实习进行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验收、答辩;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让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齐头并进,并与其就业挂钩。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生产一线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机电维修、热处理和机械制造及模具设计专业人才,做到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达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四保障”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保障、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保障、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保障、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保障
(一)具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保障
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三中心一传授”(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观,树立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到与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相吻合。
1.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教学条件,采取“项目引导法”,开展“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课,引进“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综合训练项目,从分配设计任务到考察、设计、采购、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结束时,学生制作出相应产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努力实现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引导,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评价一个学生也能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大力推广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法。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一入学即建立一套模拟账簿,供理论教学和实训中使用,使学生在模拟记账环境中感受到职业氛围。很多课程还积极实行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如“单片机应用技术”这门课,学生入门困难,教师就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实例(如能识别语音的机器人)引入课程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4.积极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课程教学任务分解,明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使学生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引发学习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问题,由师生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学生的是一个接一个任务的完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将知识学到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适合使用此教学方法。
(二)具备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保障
我院有一支102人的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的既是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又是职业指导教师,他们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育手段,采用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案例进行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的时尚网站、广告专业学生设计的有创意的广告和新型抗震房、博源电脑公司创业史等,既生动又亲切,还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每年派出2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5年一轮。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学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并且将项目带到课堂,内容具有应用性,计算机系教师与移动公司邢台分公司合作研究校外教学环节监控体系,公司提供资金,教师参与开发,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促进了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具有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保障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我院建有创新实验室、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数控实训基地、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广告创意设计室,以及融车铣刨磨电钳焊各工种为一体的实习实训中心等。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保证,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实训中心在承担实践教学和科技开发任务的同时,也向科技创新小组开放。
坚持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与中国一拖、保定天威、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石家庄天通、河北华龙等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我院提出的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将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安排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激励机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我院设有科技创新和创业基金,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还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及教师专业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创新积极性。我院曾提供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扶持毕业生成立了博源电脑公司,所开发的医药公司应用软件畅销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以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006年我院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创作了“单片机控制水塔水位并对水质检测、净化系统”“电动车跷跷板”“智能宝宝”“车床防撞机构”等多项作品。2008年我院组织8组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150组选手的激烈角逐中有5组获奖,其中,1组获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4组获河北省二等奖。2008年参加科技部组织的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在六百多件作品进行激烈角逐中,我院王昕凯同学获工业工程组一等奖(共3个一等奖),段君杰同学获三等奖。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为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此外,我院还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我院已组织两届校内比赛,在2008年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院选手——人文与管理工程系的张丽慧同学脱颖而出,获得了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罗燕、王淼两位同学获得三等奖。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和创业质量。
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普通大学生的工资起薪下降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的起薪点从2005年的500~80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600~1500元,个别的达到了1800元。第二,毕业生的工作区域由原来主要是在河北及周边县、市,发展到今天以河北为主,驻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珠三角,辐射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第三,多数毕业生工作环境较好,就业单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或“三险”(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有的企业还给员工缴纳了住房公积金。第四,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为其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感到满意。第五,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显著提高。
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指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我们将不辱使命,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嘉兽.创造的魅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杨乃定.创造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