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和想象中渐入诗境

2009-10-09 09:56张安龙黄慧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翁媪村居首词

张安龙 黄慧兰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借助插图,在诵读和想象中读懂诗意。

教学难点:沉入诗的意境,体会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流程:

一、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二、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上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不语。)

师: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唠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掌声。)

师:多好听的“吴音”,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生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3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三、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

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两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到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3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谁能读出这种幸福和恩爱?(指名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达出恩爱之情。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生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3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生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中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朗读。)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 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四、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生背诵其中的二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

评析:

这是一堂将文化、训练、情感融为一体的精品课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性规律。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诵读和想象两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徜徉诗词境界,品味、积累语言,体悟、升华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约而不失丰厚。

一、浓厚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

课始,教师出示“居”的金文,请学生观察象形字,说一说自己所思所想,得出“人在屋中”即为居,这是一举多得的巧妙设计。看着那风骨挺拔的金文,学生的视觉浸润在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尽管学生还不会写,但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已涂上浓重的一笔。由金文引发的想象是古朴的,风雅的,学生的想象就是在说文解字,而解出来的又恰好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在词中就是先景后写人的。一个字,让学生感受到一段文化,也立起了学习的主线,而这一切都融在学生简单的想象之中,简单的学习方式收获着丰富的学习成果。

二、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效结合

诗词可言志,诗词亦传情,情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张老师让学生在情浓浓、意切切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其情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其情境;在入情入境中细细品味,体会其情感;在拓展延伸、对比迁移中,领悟其主旨。教师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融合。

1.推敲语言。

初读时,采用质疑和提问两种方式,引导学生推敲诗词中难理解的语言,如“吴音”“翁媪”。张老师根据语言特点和教学实际,请学生说方言体验到“吴音”就是苏州一带的方言,通过字形知道了“翁”和 “媪”的区别。在多样的教学策略中,学生习得了学习语言的方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品味语言。

精读时,张老师围绕诗词中的神来之笔“卧”和“相媚好”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品出滋味,品出意境,品出意趣。通过多种卧的姿势,学生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活泼淘气的小儿。通过想象翁媪现在和年轻时生活,感受“相媚好”中包含着悠闲、恩爱、幸福等美好情感。

3.个性朗读。

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教学中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学习写景的词句时,张老师先从语言表达的内容出发,请学生说出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展开想象,读这句诗你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由读引发想象,再现诗句中的虚景,虚实结合,既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又读出了诗的意境。学习描写人物的诗句时,张老师力求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三种不同的幸福,将自己悟到的幸福感在朗读时的声、气、调中流露出来。当学生的朗读滞后于理解水平时,张老师便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就在多层次,多角度朗读中渐渐走进诗的意境中,走近作者,与作者相遇,相融。

4.精妙概括。

张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诗词中的一个词概括这幅村居图。学生分别找到了“喜”和“醉”,尤其是那个“醉”,这是词眼,张老师顺势引导“谁醉了?为什么而醉?”在概括中又一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本课参加中央教科所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猜你喜欢
翁媪村居首词
关晓凤
村居
春日乡间即景
《村居》高鼎
村居
公园晨曲
村居
南乡子·访故园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