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英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面对灾难,国人显示出的坚强和勇气感动了中国和世界,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以纪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其质朴的风格、真实的故事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的善良和伟大。
[关键词]《震撼世界的七日》;真实,感动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2008年的5月12日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太多的鲜血和生命让这天变得无比沉重,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家园的老人、失去教师的学生……他们的遭遇牵动了每位国人的心。一时间,人们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这从人性中爆发出的善良和闪光,再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的伟大和坚强。最近,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的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以其质朴的风格、真实的故事、平实的叙述,再次感动了中国和世界。
作为一部表现5·12汶川地震灾难的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完全以纪实的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把真实的故事作为结构情节的框架,全面反映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件。灾难和救援是该剧呈现的主要内容,为了集中表现这两个方面,使情节更加紧凑,主创人员把故事的时间定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喧闹的市场、安静的课堂……人们的生活如往常一样宁静美好,随着下午2点28分大地的剧烈震颤,所有的一切在瞬间发生了变化。
为了如实再现这次地震中的情形,该剧采用了记录片的拍摄手法,把这场令世界震惊的灾难,艺术地呈现在屏幕上,由此也确定了这部电视剧真实质朴的风格。全剧采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表现出国人面对灾难的勇气和信心。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作品集中描绘了处于灾难中心地区人们的感受以及各地救援官兵的迅速出击:学生在老师的喊声中从教室匆忙逃生,派出所警察感到地震来临后迅速撤离办公室,街上人们知道灾难不期而至后四下奔逃,部队官兵争分夺秒地赶赴地震灾区。剧中人物和事件都是根据这次抗震救灾的真人实事改编而成,如用身体护住学生的好老师谭千秋;在地震中失去女儿和母亲后,仍坚持工作在第一线的警察蒋敏等,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人物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时,在观众心底激起的情感的升华是不言而喻的,该剧的真实性也大部分源于这些人物原型。
此外,在剧情进展过程中插入真实的新闻报道画面,跟踪救灾进程,增强了本片的现场感和纪实性,如A集团军C师师长王远征在灾后被迅速派往前线救灾,由于时间紧迫他没向家人告之,王远征的妻子就是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到汶川发生了地震,并得知丈夫加入了抗震救灾的队伍,这时新闻报道就成了身在后方的亲人了解第一线情况的一条纽带,它连接起亲人之间的牵挂和担忧。而观众也借助新闻窗口感受前线的救灾气氛,关注灾情进展和最新变化,这样新闻就以其独特的现场感强化了剧情的可信度,使该剧获得真实质朴的美感。
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核心,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往往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与以往电视剧不同的是,《震撼世界的七日》为观众展现的不仅仅是几个凭借个人力量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而是一组组感动你我的英雄群像。这些人物中有平时身居高位的领导,也有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这些人就脱去了各自的身份,还原为普通的个人。
总的来说,“英雄是从想象与象征的文化谱系中抽象出来的,他们为人们提供了试图效仿的典范”。在电视剧中“这些社会典型作为形象或符号发挥着作用,他们被按照我们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构造出来,并用来强化公众对于合理有序社会关系的共同信念”。片中的沈伯男就是该剧表现的英雄之一,他在地震发生后被任命为此次救灾的总指挥,他坚持指挥部办公室要设在离震中最近的地方,且以军人特有的责任和口气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挺进汶川。视灾情为信号,视时间为生命,视灾区为战场,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困难就冲到哪里,哪里艰苦就战斗到哪里。采取一切手段,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创造一切条件,争分夺秒地抢救灾区人民的性命。”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他在得知王远征率队开赴汶川道路被阻时,他斩钉截铁地对王远征说:现在“只讲任务,不讲条件,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危险,都要不惜任何的代价,把你们的战旗插到汶川县城去,插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了进一步了解救灾情况,沈伯男还亲赴现场进行指挥,并和战士一道挖开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特别在由于体力透支病倒后,他还坚持在第一线进行指挥,嘱咐护士把药留给灾区的群众。从沈伯南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党员在特殊环境下的操守和坚定,他身上折射出的是当代军人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格。除了沈伯男,A集团军C师师长王远征也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军人形象,他被派往前线救灾时道路受阻,情急之下,王远征果断率领先遣队冒着泥石流,滚石塌方等危险奋力前行,他向下属官兵说:“就是死,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在师长的带领下,先遣队日夜兼程终于抵达汶川县城,对灾区展开救援,用行动抒写了一曲当代军人颂歌。
如果说沈伯男、王远征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军人的气质,那么从庄西伟、邓伯龙、苏媛、姜辉、蒋梅梅、周北川等人身上反映的则是作为普通人的善良和坚强。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表现小老板庄西伟兴高采烈地为女儿提取到成都上学的费用,他希望把女儿培养成才女,将来能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击碎了这位普通父亲的梦想,失去爱女的庄西伟,把准备给女儿上学的钱全部捐献出来,之后,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把对孩子的爱延伸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迅速投入到救援队伍中去,简单真诚的庄西伟让观众见证了人性的力量。同样身为父亲的教师邓伯龙,则是用生命实践着人生的意义,地震来临的危急关头,他用自己并不伟岸的身躯,为学生撑起生命的绿洲,灾难发生前的仰拍镜头已然在告知观众英雄的诞生。除了这两位,民警蒋梅梅也是一位感动中国的普通人。因为工作关系,在灾难降临后,她无法离开自己的岗位,得知北川的母亲和女儿遇难后,蒋梅梅强忍内心的悲伤,用母爱的温暖抚慰受到惊吓的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祭奠失去的亲人。最后,她还克服失去挚亲的痛苦,出现在赈灾义演现场,用坚强的笑容面对生活,与孩子们一起放飞代表希望和新生的五彩气球,此刻,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国人面对灾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正是这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树立起了此片的英雄群像,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庄严和崇高。
汶川地震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既是一场灾难,又是一次精神的升华。《震撼世界的七日》这部电视剧真实再现了那些感动国人的日日夜夜,通过艺术的形式探寻当代人的精神原点,重塑人文价值。这些年,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民众体验着因物质极大繁荣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之中,消费文化的“我买故我在”渐渐替代了“我思故我在”,而由此所导致的某种精神层面的缺失,也一直为众多学者所担忧。似乎一时间,人们所关注的不再是道德的崇高,而是经济利益的得失,彼此间的利害奖系在日常交往中被逐渐放大,正当人们感叹真情不在、真爱难求之时,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人性的善良和闪光。那些在前线或后方发生的真实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与“爱”。
剧中的每个人,不管是抗震救灾中的总指挥,还是普通士兵,也不论是经营买卖的小老板,还是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在这场灾难中都从人性的角度还原为普通的个体生命,凸显了普通个人的生命意义,强调了历史中个体生命的高度价值。沈伯男翻看灾区的资料照片,看到孩子们的书包,他心痛得泪流满面,派出所所长刘大林抱着给儿子买的新球鞋禁不住潸然泪下,普通战士蒋小飞要求再次下到废墟救人的痛哭流涕,这里,每个人的生命都在剧烈的痛苦中升华为崇高。西方国家标榜的人权,在国人无私和真诚的行动里显得苍白无力。其实,所谓人道主义,最重要的是由对话建立起的宽容和沟通,而这种沟通和宽容是经历了苦难和艰辛的中国,提供给每个人的机遇和平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价值是融合在集体利益之中的,个人只有通过牺牲自身利益,服从集体意志来凸显人生价值,因而个体的生命意义在历史的进程中,要依赖于集体才得以识别和完整。而现在日益开放的中国,越来越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点在《震撼世界的七日》中得以客观的表现。为了营救出每一个受灾的民众,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不眠不休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共同谱写出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特别是结尾所再现的5月19日。神州大地一片肃穆,为哀悼在这次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下午2点28分,汽车、火车、轮船一起鸣笛,拉晌防空警报,全体国民一起默哀三分钟,全国及世界中国政府代表处降半旗,这里,人的个体生命不仅得到尊重,而且体现了一种尊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所呈现的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是一篇真实的感言,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它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尊严的体现,中国的感动震撼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