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戏曲电影探析

2009-10-09 09:56陈国华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流变电影戏曲

陈国华

[摘要]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创作现象。纵览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也都是离不开戏曲的。戏曲电影的创作对电影和戏曲来说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一百年的历史证明,戏曲电影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戏曲电影的创作在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几个艺术探索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主要的戏曲电影创作样式。

[关键词]戏曲;电影;流变

戏曲电影,乃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形式,既有戏曲审美情趣,又具有电影审美特征的艺术品类,是舶来品电影在中国结成正果的第一个灵感。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戏曲艺术形式对电影的影响始终存在,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戏曲电影这一类型形式中,在其他更广范围的影片创作类型中,直到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一、纪录性戏曲电影

1905年,由我国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可以认为是戏曲电影的诞生,并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历史。戏曲电影和中国电影一起诞生,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史上辉煌的一笔。从一开始,电影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933年京剧戏曲片《四郎探母》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戏曲长片。1937年的《斩经堂》,是周信芳“麒派”表演艺术第一次正式被拍成电影。这部影片也在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上作了大胆的探索。1948年梅兰芳先生主演了我国第一部彩色京剧长片《生死恨》。1948年拍摄的由袁雪芬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戏曲片《祥林嫂》引人注目,影片在与地方戏曲相结合上迈出了第一步,并把戏益电影由单一的京剧转向其他多种地方剧种,扩展了题材领域。

《定军山》的拍摄,仅仅是单镜头、全景式地对戏曲演出的记录,还只是停留在给戏曲演出“照相”的阶段,还无法把戏曲和电影进行有机的融合,还谈不上真正电影艺术手段的运用。但《定军山》意味着戏曲艺术传播手段的延伸,也意味着中国电影以自己独有的戏曲电影类型开启了历史。

二、艺术性戏曲电影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戏曲电影创作空前活跃起来。随着戏曲电影创作的发展,戏曲电影开始向各个大剧种发展。代表性的京剧戏曲片有《杨门女将》、《野猪林》。由袁雪芬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50年代公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妇孺皆知、深入人心。1954年,周总理同卓别林在日内瓦一同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戏曲电影。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看得簌簌泪下,连连称赞这是部好片子。在6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另一部越剧戏曲片《红楼梦》,由徐玉兰饰演的贾宝玉和由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两个经典文学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部影片不仅在内地激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在港澳轰动一时。许多人反复观看多遍,仍然兴趣甚浓,可见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何等强烈。评剧戏曲片《秦香莲》,也是一部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受到观众欢迎的评剧戏曲片还有由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和《花为媒》。由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戏曲片《天仙配》,一经问世即大受欢迎。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部令人瞩目的昆曲戏曲片是《十五贯》。由著名的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演的《宇宙锋》和《二度梅》都是汉剧的代表性剧目。

从1964年到1976年,编演现代戏的风潮达到了顶峰,传统戏曲和以传统戏曲为题材的戏曲电影被一扫而净。在这些现代戏曲影片中,不能不提到的是“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和《杜鹃山》等。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戏曲电影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称赞。在这个时期,对戏曲电影艺术做出最具创造性贡献的是崔嵬。他在60年代将我国戏曲电影艺术提高到了一个臻于完美和成熟的美学水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等片是他美学理想的结晶,在戏曲电影史上独放异彩。确立了以戏曲的舞台程式化风格为主,电影表现手段附属于这种戏曲艺术风格的创作特点。

从1964年到1976年,那些戏曲影片在创作手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经过千锤百炼,从全剧到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是精益求精,经过反复推敲。使用一切手法为塑造英雄人物服务,而这些手法应该说是出于政治性需要的。在那些戏曲电影中抛开了其自然写实的本性,而以一种超越这种自然写实的要求,采用反常规的非写实手段,去追求所谓“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美学要求。那些样板戏具有音乐性和舞蹈性特点,注重场面性和造型性,给观众提供了比舞台演出更多的观赏角度,发挥了电影表现的特长。样板戏中一些新的创造也对后来的包括戏曲电影在内的电影创作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数年中,人们的文化娱乐只有从这些戏曲电影中获得,全民不厌其烦地观看和搬演这些剧目,他们对这些戏耳熟能详,甚至成为一种时代和生命的记忆和情结。京剧和戏曲电影从未普及到如此的程度。戏曲电影借助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得到了延续。戏曲、电影艺术家们对戏曲电影集中的认真的探索形成的经验,还有京剧和戏曲电影全国性的普及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戏曲电影的意外收获。它们是戏曲电影创作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故事性戏曲电影

1979年京剧戏曲片《铁弓缘》公映后在全国很受欢迎。1980年京剧戏曲片《白蛇传》、《李慧娘》吸引了广大观众。1979年豫剧戏曲片《七品芝麻官》是一部以丑角为主的喜剧戏曲片,豫剧名丑牛得草以幽默、诙谐的丑角表演受到观众的喜爱。1979年,曲剧戏曲片《卷席筒》是另一部以丑角为主的喜剧片。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影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戏曲电影创作样式又出现了一次突破性的进展。戏曲电影创作中,有的仍然承继了戏曲艺术片的余波,但是起引领潮流作用的是戏曲故事片这一新的样式。它们主要有《升官记》、《五女拜寿》、《朱门玉碎》、《徽商情缘》等。

这一时期是戏曲电影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是新编和重新改编历史故事。从这些新编故事当中,体现了戏曲创作的时代特点,就是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社会文化潮流中,创作者解放思想、敢于创造、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用新的观念和态度关注现实、解释现实。这一时期新编的古装戏曲影片也占了较大比重,这些影片主题思想比较丰富,既继承了古代英雄观念的一些积极传统,又添加了时代精神,把这些英雄人物的塑造作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感召。戏曲电影呈现出与以前戏曲电影不同的特点,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继承并发展了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的创作方式,完全摆脱了样板戏的话语模式,多数戏曲电影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更大胆、更开放、更自由的探索,完全突破了舞台的限制,采用立体布景拍摄,镜头调度更加灵活多变。体现了运用新的电影表现技巧,把戏曲电影拍得更加富有可看性,更加富有电影的表现性。基本上符合一般故事电影的创作规律,虽然还保留了浓重的舞台痕迹。但此时期戏曲电影艺术成就仍未超过五六十年代的戏曲电影水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它也孕育了戏曲电影潜在的危机,就创作上的观念变革和新的创作手法的变革方面,对戏曲电影来说,并没有带来某些美学上的新的改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创作观念上还有一些倒退。多数戏曲电影创作手法平庸,缺乏创新以及故事性戏曲电影风格特征趋同等。

纵览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也都是离不开戏曲的。戏曲电影的创作对电影和戏曲来说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由于戏曲而获得了更多的观众。而戏曲剧目借助电影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并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艺术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升华。一百年的历史证明,戏曲和戏曲电影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猜你喜欢
流变电影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