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与贺岁片的叙事策略

2009-10-09 09:56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狂欢化贺岁片喜剧

陈 建

每年随着元旦的临近和春节的到来,国产贺岁片将在各贺岁档期陆续上演。贺岁片作为一种影视文化现象,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与欢迎。贺岁片一般由强大的演员阵容组成,配合男女老少成宜的喜剧题材,在增加节日气氛的同时,大搞商业炒作,为电影公司及其加盟演员作一番广告。在大众消费文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狂欢化”景观随着商品的不断扩张,已经冲出文学作品的范围,浸透到了电影领域。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探讨国产贺岁片的“狂欢化”现象及其叙事策略。

一、狂欢心理:社会文化转型与观众节日的心理诉求

“狂欢化”理论来自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分析拉伯雷小说中所描述的中世纪的以广场狂欢为主要内容的狂欢节。人们停止日常工作,走向街头、广场,举行各种游艺活动。这时,各种等级身份的人们打破了以往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及宗教禁忌,化装游行,吃喝玩乐,尽情狂欢。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热热闹闹过春节”成为人们的一种群体心理诉求。而贺岁片的出现,能够营造出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这一点正好迎合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需要。狂欢是对现代性的反叛,在狂欢中,人们通过消解“现代性”以获得暂时的平等甚至于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更侧重于心理层面。事实上,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狂欢。生活的压力和社会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约定的束缚。使得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狂欢,可以释放,可以宣泄,使得紧张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由于喜剧的精神是建立在超越之上的,它是以蔑视和嘲弄各种禁律为擅长,它的任务和天然的走向就是去处理我们社会和个人内心的许多恐惧。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国人多灾多难,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欲望时时刻刻引起中国人痛苦的回忆,受到痛苦打击的人们更加需要一种心灵的安慰。贺岁片能抓住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想尽办法从故事、情节中揭示隐藏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幻想。贺岁片敏锐地捕捉到急剧变化的都市生活的前沿景观和时尚,演绎出商业社会冲击下各种人群的日常化的情感欲望和梦想。贺岁片通常通过塑造“金钱之梦”、“成功之梦”、“桃花之梦”、“住房之梦”等影像世界,使普通老百姓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向往和追求在电影院中得到满足,以宣泄观众充满挫折、倍感焦灼的心境,缓解他们屡遭压抑的神经。如2009年的贺岁档首部《桃花运》无疑是爱情大杂烩,中年离婚、老年姐弟恋、大龄青年试婚、婚介所相亲,还有一见钟情,各种想象不到和随处可见的感情经历让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境遇。影片抓住群星颠覆形象的演出不断引发笑声的同时,其中的情爱话题和求爱招数激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感觉到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感情都是这么错位、自投罗网甚至穷凶极恶,当面对影片中对“桃花运”的解构与调侃时,无疑为神经紧绷的观众开了一剂轻松的鸦片。

二、狂欢娱乐:市民审美趣味与喜剧话语的运用

中国电影自从有了“贺岁片”的概念,每到新旧年份交替之时,不仅观众在期待与观看电影时充满着狂欢,而且电影市场就呈现出相当激烈的狂欢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分热闹。“贺岁片”在题材、形式、包装、促销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但影片总体上采用喜剧的叙述模式,符合市民审美趣味。贺岁片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准确把握,开创出一条平民化的路子。在影像人物、造型语言、审美趋向、价值判断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取向,并通过对喜剧话语驾轻就熟地运用,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幽默贯穿其中。另外,贺岁片凭借商业叙事意识,把娱乐功能和市民审美趣味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商业化的娱乐狂欢的特征。如冯小刚主导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以及《夜宴》等,成为电影与市民趣味相结合的典范。影片中那些癫狂的言语、滑稽的动作所带给我们的娱乐的狂欢凸显着市民艺术的魅力。在中国电影持续低迷的现状下,创造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成功的个案。

由于贺岁片要符合中国人过年的喜庆氛围,因此轻松、幽默成为其特点。影片中反映大量的平民的幽默与智慧,以贫嘴的方式调动着观众神经,诱发观众在看电影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如今年的第一部贺岁片《桃花运》处处堪称经典的搞笑台词和轻松的剧情还是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捧腹不已,如“我看你不像摇钱树,像发愁树。”“你用的是什么全球通手机啊?全球都找不到你。”“总要全面了解我之后才能更好地相处。”“我真没想到,你没有过也可以这么热情啊!”等,这些话语已经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调侃,含义没有传统喜剧的那种讽刺性,仅仅是令观众狂欢一笑,其逗笑的成分已经超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讽刺意义。在影片中描写到拜金女的求偶标准——“三有一无男人”,有钱有房有车没老婆,老处女对性生活的恐惧——“房间里好大一张床,什么都没有!”绝望主妇的催促——“要采取措施么?”“安全!”“剩女”的绝望呐喊——“世界不公平,怎么会丢弃这么多未婚男女?”于是拜金、同居、熟女、“剩女”等当代社会生活里热门敏感话题被辛辣而调侃地触及,有如《欲望都市》般用冲突的故事和精妙的台词让人脸红心跳的同时又若有所悟。

三、狂欢景观:传统话语权力的解构与大众消费文化话语的形成

当代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等。在这样一个新型的社会里。由于消费模式的影响和传播媒介、电子信息等高科技的渗透,大众文化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贺岁片具有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商品的性质,带有强烈的通俗娱乐性和广泛的民间大众性,即“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有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因此,对贺岁片喜剧性的关注和研究,应该置于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的背景中去进行。近年来推出的新春贺岁片,尤其是冯小刚主导的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而且吸引了其他的导演也加入了贺岁片的创作行列,从客观上推动了国产喜剧片的发展。贺岁片里的娱乐通俗性和广泛的民间大众性狂欢景观对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文化逐步进入到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大众消费文化话语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相反,精英文化话语从“中心”走向“边缘”。“社会文化生活的裂变。人们原来稳定的角色秩序被打上了强烈的生存烙印,生存意识不由分说地占据了社会文化意识的主导,人们逐渐冷却了对于政治的热情和文化批判的狂热,开始关心与自我一样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大众消费文化作为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的对立物,具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与发展规律,与高雅文化那种充满大喜大悲、高峰低谷、生死转折的曲折历程相比,它更加富于稳定性和具有一种蓬勃的向上的精神。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大众消费文化同精英文化的分界与差别日益被拉平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独立性。贺岁片摒弃了精英艺术影片文以载道的重任和美学追求,强调片刻的欢愉的喜剧风格。纵观成功的贺岁片,都是因为其作品的平民化的艺术气质和喜剧氛围的艺术风格,在好莱坞影片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中为中国电影开拓了一条市场道路,赢得了中国观众,为中国电影摆脱现实困境找到一种有益的尝试。在精英艺术影片传统话语权力逐渐解构的今天,尽管这种欢愉的喜剧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带上商业化的操作,但贺岁片的创作不能影响其人文思考的传达,更不能在贺岁片档期过后成为过眼云烟,贺岁片的创作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和艺术提升。

猜你喜欢
狂欢化贺岁片喜剧
国产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电影摄影机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贺岁片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