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09-10-07 00:00于成文郭志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水平办学学科

于成文 郭志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民科学道德素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担负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作为支撑。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高水平大学体现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声誉、大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当前,我们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意义,冷静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面临的形势

“要深刻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而言,科学发展就是要充分认识高校自身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从而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当前,建设高水平大学面临重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重大战略的影响

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3,600亿元),到2020年提高到2.5%(9,000亿元)以上。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国高校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因此,“十一五”期间直至本世纪前20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期。

2.经济市场化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经济市场化进程空前迅猛。一方面,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经济、技术及教育的竞争不断增强,人才类型及培养要求渐臻多元,教育目标既要适应社会需求又要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与国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相适应及高校的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不相适应,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可以说,高校面临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

3.国际化带来的影响

中国高校不可阻挡地被国际化的浪潮席卷,参与到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我国高校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师资以及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国高校面临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著名高校在优秀师资、优秀生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影响。

4.教育资源有限的影响

高水平大学的创建与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雄厚的资金是高校吸引优秀教师,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吸引优秀生源的基础。我国高校与世界许多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学校的办学经费更多的是从国家来获取。因此,在国家总体教育资源一定的情况下,高校之间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高校必须科学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二、北京科技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选择

当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随着我国完整钢铁工业体系的建成,世界钢铁研究中心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实现着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原行业学校,北京科技大学面临难得的机遇,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应看到,如果学校始终局限于行业高校,局限于钢铁材料为主要特色,而不努力拓宽学科覆盖面,形成新的特色,不仅现有的优势难以保持,建设高水平大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学校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利用5到10年时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教育科研中心和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努力实现由行业特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型,初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抢抓机遇,实现重点突破,形成新的特色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始终把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坚定不移地构建以人为本、勇于争先的大学文化,努力营造和谐、创新的文化氛围。

1.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学科建设的协调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创建的关键,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由26个增加到48个;国家重点学科由7个增加到1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11个;初步形成了工、理、管、文、经、法多学科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仍然主要集中于矿业、冶金、材料等学科领域,与高水平大学的学科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发展面临培育新的学科点和学科方向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确立了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打造精品学科的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将以“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两条主线,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管理体制”为指导思想,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催生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保持并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将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配置学术资源,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重点培育和团队引进等多种形式,使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同时,认真规划理科建设,切实加大投入,真正形成以工带理、以理强工、工理相长的良好局面,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学科体系。

2.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大学创建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师资力量明显提升,但年轻一代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还较少,不同学科师资水平还很不平衡。因此,学校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将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更加注重延揽创新型人才,着力培育和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深入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高水平学术骨干培养”3个工程,努力汇集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扶持一批高层次的青年骨干教师,充实一批高学历青年教师,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异军突起。同时,学校将坚持把促进教职员工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以绩效、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尊才、爱才、重才和惜才的思想,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教师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对照高水平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按照“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努力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教育将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本科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厚积和拓宽,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生教育将稳步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将实践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对实践教育进行全面设计:其一,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构建全程化、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习、实验、设计等一系列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其贯穿大学本科教学始终,构建从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到研究创新型的全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努力提高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社会工作等育人环节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其二,将实践教育的内容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并将科技创新与学术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环节列入培养计划,把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引入实践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4.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研实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助力器。近年来,学校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为导向,通过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学校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与主线,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行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依据在冶金、材料、矿业等学科的优势,学校提出了“盯住三项国家需求,创出三条创新路线”的科技创新构思。三项国家需求,分别是钢铁新流程、新技术研发,重大工程材料结构安全服役研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新技术研究。三条创新路线:一是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功能材料机理等基础性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材料学科的创新路线;二是在矿冶一体化流程、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形成集成创新和工程创新的创新路线;三是在冶金装备国产化、系列化以及装备的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形成工程化创新路线。学校将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搭建多学科互动的创新平台,形成集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基地、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成套技术及其工程化的转化基地。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转变校企合作模式,从原来以教授个人为主体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模式,转变为以多学科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实现研究方向、团队人员、经费来源的相对稳定,为学校自主创新提供持久动力。

5.着眼开放办学,积极扩大交流合作

一流的大学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学。树立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学校与英国牛津大学等80余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优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面向未来,学校将准确把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计划性、目标性和主动性。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切实将开放办学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每个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要以若干所国外著名院校的相近学科作为赶超和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实质性合作寻求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要强调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与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并重,加大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的力度,重视主办国际会议和邀请国际著名专家长期来校工作。积极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教育和世界冶金、材料教育中心。

6.高扬和谐理念,丰富高水平大学文化内涵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必须把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抓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鼓舞全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的热情。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要进一步深入总结办学传统,提炼大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和服务中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师生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勇于争先”,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师生想为人先、敢为人先、善为人先,把事业做强做大;倡导“和谐向上”,努力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提携后进的人际关系,民主、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既体现学校传统又符合时代气息和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要更加关心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下大力气改善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全校师生员工在更加和谐的大学环境中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猜你喜欢
高水平办学学科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