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软实力建设的策略研究

2009-10-07 00:00罗军飞彭跃花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校友实力学术

罗军飞 彭跃花

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只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不是我国大学不够规模。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甚至没有宽阔的草坪,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等软实力提升上,并在这些软实力的作用下声名显赫。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的出现,以及“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口号的提出,为我国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借鉴国外大学发展的经验,我国大学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提升大学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建设。

一、我国大学加强软实力建设具备的条件

1.快速增强的经济实力是其建设的物质基础

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大学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构建和强化大学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全国范围看,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同时,我国大学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许多大学通过自己办产业或主动与企业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促进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解决了学校自身的经费问题,而且其科研成果也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例如,2007年东南大学的科研经费达到了6.5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但这些经费中的2/3来自于企业合作,这一比例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2.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机是其建设的根本动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的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改革,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中央和省市两级管理,以省市为主的管理新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另外,党中央也特别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是其建设的重要载体

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大学文化是构建和强化大学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正日益彰显。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著作、演讲、发表文章等方式将大学文化输入社会,而且由于大学对于学问研究的前沿性和深层次性,各种反映大学文化的观念、思想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力量。同时,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学文化自然而然会通过人才的流动影响社会,从而成为大学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改善内部环境,提升大学软实力

1.重塑大学精神,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凝聚力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的作用。重塑大学精神,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关口。为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凝聚力,需做到:第一,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信息时代,世界上真正的强国就是教育创新的强国。我国大学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行教育创新,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树立创新观念,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其创新意识。第二,在科研活动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科研、积极投身科研、认真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严谨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等优良的科研精神。第三,发挥教师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体现在具有一定大学教育理念的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

2.培育大学文化,增强大学软实力的感召力

大学文化是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因此,培育大学文化,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感召力。第一,重视和培养大学文化培育的骨干力量。骨干力量在大学文化的培育过程中能够起到带头作用、模范作用,因此要扩大大学文化培育的队伍,增强大学文化培育的力量。其中教师和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加强自身的科学、人文和艺术修养,以其行为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第二,加强大学的风气建设。大学要积极开创能发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从而形成优良的校风、向上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构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第三,加强大学校训、校歌等管理。大学的校训、校歌、习俗、礼仪、节庆活动、形象识别等文化要素,是积极强化、统一管理的产物,对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3.优化大学制度,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内生力

好的大学制度,才能造就好的大学。为了增强大学的软实力,大学应该深化改革以优化大学制度。第一,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实行党政分开和权力下放,在主体上由个人决策向团体决策转变,增强教育决策的民主性,保证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第二,建立高效的人事制度。首先是要调整优化大学机构设置,改革编制制度,建立多种编制相结合的编制管理体系,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以最小的用人成本取得最好的办学效益;其次是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校内津贴的形式,使教师的津贴收入与岗位、能力、业绩和效益挂钩。第三,健全学术保障制度。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有好的学术制度、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这样,它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大学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健全学术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学术评审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大学和学术权力机构及其学术活动的市场监督和社会管理,规范和约束大学的行为,防止以量代质、以量取胜,从制度上杜绝学术泡沫和学术伪劣化。这对健全学术保障制度,提升大学软实力尤为重要。

4.明确大学定位,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吸引力

大学在软实力建设中,革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则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吸引力。大学要在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办学理念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每所大学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资源优势、地域文化背景,明确办学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高等教育》中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每类大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类、每所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所有领域都争第一。比如,哈佛大学尽管享誉全球,但该校的工学院就上不去,甚至就一直没能站住脚,因为学校的优势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南大学在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合乎时宜地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把建设创新型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定位,第一个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视创新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这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的特色,也是大学日积月累的软实力体现。因此,有特色的大学,才是有吸引力、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大学。正如我国学者熊军文所说:“在高等教育生态圈,特色是任何学校健康生存的理由所在。”

5.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大学软实力的生命力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 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好学科,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生命力。第一,培养和形成学术骨干队伍。在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是关键。要通过学科带头人的确立和选拔,促进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和声誉。第二,培育学科特色。特色和优势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综观世界著名大学,除了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外,更主要的是这些学校拥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科。因此,学科建设需要从学校学科建设的全局出发,集中学校的有限资源,开展特色学科建设。第三,体现学科重点。首先要突出重点。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但整体推进必须以重点突破为前提。其次要重点建设。在集中有限资源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分层次建设,分阶段投入,分类型管理。再次是重点示范。作为重点,就应该在思想观念、学术水平、团队精神、攻关能力、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

三、改善外部环境,提升大学软实力

1.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第一,加强大学区域性的合作与交流。针对学科与专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大学间可建立合作与交流,实施学分互换和课程认证制度,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不仅可平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而且还可实现校际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为大学软实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石。第二,加强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大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这对扩大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提高学术知名度和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极为有利。同时,还有利于我国大学学习国外大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批新学科,改造一批老专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科研水平,软实力自然也随之增强。

2.开发校友资源,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第一,开发大学校友的“品牌”资源价值。大学校友是大学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外部公众,他们既是学校的“人才产品”,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是学校公共关系的宝贵资源。校友的人格魅力、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标志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友在社会上赢得的荣誉,代表着母校的形象;校友的社会赞誉度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高。第二,开发大学校友的信息和媒介资源价值。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来自社会各界的科学技术、教育、产业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信息,而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包括在海外的校友,组成了母校在海内外的庞大的信息网,能够及时提供各种成为学校决策重要依据的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提升大学软实力,高校不仅要从社会中挖掘校友信息资源、开拓渠道、建立信息库、促进交流,而且还要对已有的校友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使校友信息产生更大的价值。

3.兴办科技产业,提高大学的创新力

大学兴办科技产业,创办大学科技园,可成为大学发展的经济支柱,为大学的软实力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大学以自己的科技强项兴办科技产业,创办大学科技园,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弘扬大学的创新文化,而且还可成为联结大学与社会的纽带,为学校创经济效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如中南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实施“科教兴湘”行动,2007年,学校与湖南各类企业签订项目合同274个,合同金额近7,000万元。同年,中南大学落户湖南的学科性公司达46家,产值超过80亿元,比2006年增长60%,为大学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大学在兴办科技产业时要注重产学研结合,以集聚学校的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提高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校友实力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