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棠
乱世里香火鼎盛
经济萧条之时,什么地方的游客人数不降反升?寺庙。据说金融危机以来,少林寺接待的游客人数增多了,该寺的方丈正在考虑派发免费门票,让更多在困境挣扎的人有机会感受佛教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战胜危机。
确实,当人们面临困境乃至灾难时,内心就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
在“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成千上万的鳏寡孤独每日以泪洗面,这是他们精神高度崩溃,最易出现自杀行为的时期。这个心灵困苦的时期,也许只有坚强的信仰才能给他们以信念,以力量,支撑他们活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信仰,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存在了几千年、影响了无数人的信仰,有其存在的一定价值。在宗教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自我圆满,对现世的种种哀痛进行解答,从而达成情绪的平复。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专业心理治疗师奔赴灾区,积极展开灾区心理治疗工作,一些宗教志愿者也以巨大的爱心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行动,在最短时间内贴近有心理困扰的人,在精神上给他们以安慰,消除受灾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恐惧感。可以说,宗教在地震灾后安抚人心,治疗哀伤上发挥一定作用。有接受过宗教人士帮助的灾民就说:“宗教,是心灵的导师和医生。”
在信仰中生存
我们在一生中,会在不同的情境里想到这些问题:人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何在?人为什么会有痛苦?什么是死亡?死后的世界又如何?……种种问题都困扰着我们。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仰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比如说宗教信仰,它们虽然不够科学,但总算回答了一些人关心的问题,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归依。对于“人从何处来?”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世界;人为什么会有痛苦?佛教说因为人有无明、贪、嗔、痴种种问题;而对死亡与死后世界的探讨,更是各大宗教的核心议题,那里有天堂、有地狱、也有轮回。
当然,很多人会说他不信仰宗教,上帝会管我们什么?我生我死我痛苦,上帝什么都管不着,所以他们不信仰。确实,人们未必要有宗教信仰,但是每个人一定要有信仰!因为人生中许多思想与问题,都是终极性、永恒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信仰都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呢?真正的信仰是一种内在超越,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人有了信仰,就有了依赖和委身的对象,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反过来说,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所以,著名美国哲学家弗罗姆说:“人与其说是需要有信仰,不如说是在信仰中生存。”
伟大的诗人歌德对信仰有过精辟的论述:“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信仰在其中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使暂时得到一点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歌德的话深刻表明,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的重要地位。
有人说,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最普遍的信仰就是“金钱”,现代奢侈泛滥的物质生活,却掩盖不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信仰危机”。“国家无信仰则亡,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大学无信仰则烂,人无信仰则躁……”这样的言论看似有些危言耸听,但事实上,信仰问题已经被当今社会所关注。
宗教信仰是心灵的安慰剂
面对亲人的死亡,你愿意听下面一段话吗?
“最先行善者,是最先进入乐园的人。这等人确实蒙主眷顾。他们将在恩泽的乐园中,在珠宝镶成的床榻上,彼此相对地靠在上面。长生不老的懂仆轮流着服侍他们。捧着盏、壶和满杯的醴泉,他们不因那醴泉头痛也不酩酊。他们有自己所选择的水果和自己所爱好的鸟肉,还有白皙而美目的妻子,好像藏在蚌壳里的珍珠一样。那是为了报答他们的善行……他们享受无刺的酸枣树,结实累累的香蕉树:漫漫的树荫,泛泛的流水,丰富的水果四时不绝,可以随时摘食。”
这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在葬礼上诵读的一段经文,历史上的每一种受欢迎的宗教都有关于天国的描绘,这些种描绘都充满着具象细节,近乎优美的诗文。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对生者的抚慰,但是,难道你不愿意接受这些欺骗?难道你愿意听到,逝去者的躯体被地下昆虫吞噬,被各种微生物腐蚀,被化作小草的肥料?难道你愿意听到,逝去者最终会变成面目狰狞、胸骨高挺的一具骷髅,或者变成一汪汪臭水渗入大地?
对于一些人来说,在面对死亡时,宗教的安慰有时候比科学的解释管用,对于爱情的创伤也同样如此。如果你的好友很喜欢一个女孩,但最终他们还是分开了,你怎么安慰他呢?一种说法是,你没钱、没事业、长得也不好看,所以她离开你很正常;还有一种说法,可能你们还是没有缘分吧。上辈子有人救了她,所以她这辈子最终要嫁给那个人,此乃前因后果……我们都知道第二种说法是扯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你想听实话吗?正确的东西不一定适用。在我们脆弱的时候,欺骗比真实更管用。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宗教信仰来进行心理安慰。
宗教信仰对科学的意义
宗教信仰不仅是人类心灵的安慰剂和驱动力,即使对于科学来说,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代社会科学高度发达。科学家们几乎可以解释任何曾经令世人疑惑不解的现象,但是,宗教却依然盛行。甚至许多科学家也是虔诚的教徒——有人居然在实验室里“请来”一尊观音雕像。或许你会不以为然,宗教和科学不是刚好截然相反吗?它们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紧密的关系?
实际上,宗教对于科学确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早期的宗教活动里,占卜是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的占卜方式五花八门,比如,解剖肝的占卜术就是古人最早盛行的预言技巧之一。肝脏以其体积大,形状有趣而又充满着血,使占卜者深感兴趣。意大利的皮亚琴察现尚留存一具精心制作的铜质羊肝模型。其上刻满铭文,说明各部分的状况所预示的未来。而占星术则试图找出空间与时间,物体运动与人类经历之间的新联系。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把戏基本都是迷信,但仔细一想,它们又何尝不是科学的前身呢?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相信似不可信之物,要猜测表面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还要超脱一般常识的摆布。以占星术为例,人们通过它,开始对来自最遥远的、天空深处种种看不见的力量怎样影响人类产生了兴趣,并且在科学描述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占卜是人类科学的启蒙课,天空和动物肝脏是人类科学的最初的实验室。
事实上,宗教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对神秘力量的探索之心,即便对于现代科学也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科学求真的历史表明,无论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在多少不同的地点,经过多少次重复验证的科学真理,都只代表从有限的角度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因此,真正的科学家对于真理,总是抱着一颗探索之心、敬畏之心,而非“占有”之心。这恰好与宗教的精神内核很合拍。
(摘自《百科新说》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