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摘要] 多元文化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施多元文化课程至关重要。从课程目标的历史演进来看,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人口构成的日益繁杂,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目标
美国是传统的移民国家,经过几次巨大的移民浪潮的冲击,美国社会的人口构成更为繁杂,民族也愈具多样性。其中,“在教育领域多元文化产生的影响尤大”,[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要求,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对于多元文化课程的编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角度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阐释,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解渐趋一致:多元文化教育应使所有学生,不论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必须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发展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2]
2. 多元文化教育争论的焦点
“同化主义者和多元主义者将注定在美国以一种复杂且紧张的平衡状态并存,”[3]并始终贯穿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同化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青年获得进入主流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而多元主义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提倡保持民族文化和民族独特性,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扩充其主流文化,反映民族群体文化历史和未来的课程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取得较高的成就。
“每一个文化群体都面临着同样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要忠于他们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适应他们移民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对于少数派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这两种选择都非常困难,因为这些文化群体的成员即使选择了融入多数派文化或者获取了当地文化的尊重,他们仍然面临着种族歧视。”[4]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公平和平等,也可以导致多民族国家和多文化社会的分裂。
3.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不同的表述,但较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的精辟分析。班克斯认为,民族多样性对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多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风俗可以让各族人民不论在精神生活、社会习俗,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受益匪浅。如果只让学生接受一种文化的教育,将使他们无缘于人类经验中的许多精华,自然也就剥夺了他们选择文化的权力。
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包括:第一,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第二,学习其他民族和群体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第三,为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机会;第四,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材料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计算、思维等技巧;第五,发展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5]
二、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
课程既是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其中课程目标又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衍。[6]可见,对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言,界定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至关重要。
1. 美国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需求
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要求。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教育平等、社会民主、文化多样,认为既然学校课程是政治统治的工具,要消除种族歧视及文化偏见,就必须转变学校知识,推行批判教育学并开设多元文化课程。随着民族意识的逐渐增强,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开始对教育机构提出自己的要求:呼吁学校更多地传授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从教科书中清除种族歧视和偏见;开设正面反映少数民族语言遗产的语言课程。总的来说,上述教育要求可被归纳为以下几点:要求教科书全面完整,以使各族群儿童能从中了解本族群的情况;要求聘用更多的少数族群教师和行政人员;要求认可他们的语言,并在公立学校教授;要求他们的历史成为中小学校和大学课程的一部分;要求各学校容纳更多的少数族群学生。
2. 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历史演进
如前所述,美国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是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历史阶段。
(1)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一直奉行“主流文化中心主义”。此后,随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他们要求在自己的社区增设学校并成为学校的掌控者,在课程中反映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此影响下,其他少数族群也开始要求体现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讲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既通过教授少数族群学生一些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自愿融入主流文化当中,又使他们具有保持自己民族文化活动的技能。
(2)20世纪70、80年代
随着移民的增加,美国的文化群体更显复杂,他们都要求进行课程分化,而美国的课程仍然主要体现主流文化而非少数民族文化。对此,美国有些课程专家提出要关注课程中的非主流文化。这时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转向多元种族教育,旨在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3)20世纪90年代
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多元文化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只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不能实现既有目标。对于非主流文化的群体来说,仅靠增加族群文化课程的内容,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此后,多元文化教育者提出要进行更广泛的教育改革,包括对整个学校及所在的社区环境进行整体改革等。为此,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扩展到对整个课程变革的关注,尤其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策略的关注。
(4)20世纪90年代至今
多元文化教育阶段是一个教育改革泛化的阶段,改革视点从低收入阶层与有色人种儿童扩展至妇女、残疾人、各种信仰团体、不同社会阶段以及各地域群体。[7]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的所有学生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态度。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强调反映多种文化群体的要求,强调课程的重新开发设计。
3. 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内容[8]
(1)发展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
一方面,多元文化教育抵制以白人为中心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互补性。美国传统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欧美文化的政治发展,很少有历史的记载。而美国其实是一个民族成分相当复杂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对美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一个公正、合理的学校课程应当承认美国所有文化群体的贡献,发展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
(2)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者认为,“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族群,不仅对非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而且对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恰当的优越感。这不仅会使他们对各民族群体的关系形成误解,还剥夺了他们学习、借鉴其他族群知识、观点的机会,不利于他们反省并发展自身的文化观念。
(3)减少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近年来,尽管反种族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事实上,美国学校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普遍存在,教科书中常把有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问题剔除在外,对历史进行不真实的描述。对此,多元文化教育者期望来自不同民族、阶层、性别、宗教的学生,都能平等享有教育机会,从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以达成相互促进。
(4)培养社会行动能力
为达成上述目标,美国的多元文化课程规定,应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针对有争议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收集资料,明确对待这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及价值观,从而采取相应的积极行动以解决问题。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人口构成复杂,学生来源多元化,对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因学校课程中没有反映自己的文化,进而削弱学习动机。为此,权威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者提议,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看作“有差异的,而不是有缺陷的”,其中课程应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9]
(6)关注全球多元文化
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这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角逐演变成国家之间的博弈,因而要想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使本国公民形成最大合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发展全球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三、结 语
美国是一个族群多样化的社会,素有“把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融为一体”之称,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对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统一体以及种族的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对于美国社会是否正在向更明确的文化同化或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还无法确定。[10]按照当前的移民和出生率进行人口预测,美国的种族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2000年移民构成情况如下:美国土著人占1%,黑人占12.7%,亚洲裔美国人占3.8%,拉美裔美国人占13%,非拉美裔的白人占68.9%。到2050年,预测这一种族构成情况变为:美国土著人占1%,黑人占15%,亚洲裔美国人占9%,拉美裔美国人占24%,非拉美裔的白人占51%。[11]以上数据表明,未来几十年,美国的人口结构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而且少数民族群体所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将继续增长,这种变化带来了社会的高度多元化,并将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我们对于美国未来的教育是向同化还是多元化方向发展无法做出明确判断,但由于各种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合,美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各民族都能认同的文化,其中各少数民族又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美国多元文化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既要认同美国社会的共同文化,又要传承与保持各自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10] [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 祖力亚提·司马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61,366.
[2][3] 王鉴,万明钢. 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59,88.
[4] [美]乔尔·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 贾晨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5.
[5] 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6.
[6]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7] James A Bank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Curriculum,and Teaching(4th ed.)[M].Bostion:Allyn and Bacon,2001.
[8] Christine I.Bennett.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5th ed)[M].Allyn and Bacon,2003:307-407.
[9] Robert Fullinwid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35):331-343.
[11] [美]戴伊著. 理解公共政策[M]. 孙彩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