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飞
摘 要: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以根据能力层次划分为三大类:基本学习能力、拓展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反思学习能力和创造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教育做出与之相应的变革——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笔者认为,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设学习论选修课;②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空间;③进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17-04
一、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有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①缺乏深层次思考,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②缺乏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差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③缺乏观察能力。④缺乏强烈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决心。因此,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时,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潜能开发、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作为研究内容,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内涵和结构特征,寻找制约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所谓“布伦特兰夫人命题”。这一“命题”被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界定。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模式应该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永恒的交互作用过程,它意味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它要求人和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要求达到社会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类的发展,也包括单个人的发展。从人类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指人类整体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指人类世代的延续与发展。本文主要从个体角度来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人自身的体力、智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尹鸿藻、毕华林在《学习能力学》一书中,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其定义为:“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
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仅仅只有学历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发展性和创造性。个体的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欧阳玉在《教育新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一文中是这样定义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及时反映能力,对新知识的及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能力,知识结构的迅速更新能力等。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目前理论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相关的描述也较少,本文根据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学习能力的理论对其作出描述:能满足学习者当下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又能保证其未来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不受伤害的发展。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形成是随着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提高的。
北师大李润洲、石中英在《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提出:人的学习能力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具体体现在人的“基本学习能力”(如“信息加工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实践观察能力”等等)、“拓展学习能力”(如“知识鉴赏能力”、“方法反思能力”、“学习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等)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如“知识批判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原始创新能力”等等)。
本文依据以上观点,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点,提出从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元学习的能力培养”、“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培养”、“ 阅读书本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流畅的表达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在传授中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传授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实现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约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为了分析制约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笔者参考了桑新民教授编写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一书,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的不合理性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实施,考试和评价制度的不断改革,已促使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改进教育教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仍是不可估量的。如,社会上就业竞争的压力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激烈竞争,特别体现在高考的激烈比拼上。于是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高考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不考则不教,而考试又以考知识为主要形式,信息技术学科在这样的大方向指引之下,也不能独善其身,只能随波逐流。
2.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培养的不均衡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不均衡性。“均衡”并不是平均使用时间,也不是能力发展达到相同的水平。比如思维能力,它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理当得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比如,高一年级很多同学感到信息技术难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初中阶段课程开设不到位导致学生操作能力过弱造成的。
3.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培养的不系统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实施、新教材的教学培训(省、市、县级都有)、考试和评价制度的不断改革,课堂上搞“注入式”、“题海战”的教师少了。但还是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没有章法;也有不少教师虽然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能力培养中总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能力的培养应该与知识传授一样具有系统性。不过无论怎么说,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
4.自主、探究、自学意识的滞后性
由于课程的特性和地位决定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学生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学习无计划性和目标性。这不仅影响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益,影响其现时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影响其后续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中学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发展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有效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①开设学习论选修课;②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空间;③进行发展性评价。
1.开设学习论选修课
“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这首先意味着在学习时你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你的记忆是怎样工作的,你是怎样储存信息、找回信息、将它与其他概念相连,并在你需要时马上查出新知识。”
我也注意到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论方面的选修课,如桑新民编著的《学习的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一书,在大学里广泛推广使用,受到一致好评。中学教育可以参考高校教育,将学习方法论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是学生攀登学习高峰、学有所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除指导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外,有效实施合作教育、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反思性学习,是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的有效途径。
(1)实施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研究表明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新的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广泛应用,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出现人—机教学系统,忽视了师生人际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健康的师生人际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态危机”。
如此紧张的师生关系是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教育界提出“合作教育”的概念。合作教育思潮视野中的人际关系有其特定含义,它主要是指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理解。
罗杰斯强调,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关键。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应该建立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组织反思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应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对活动与结果不断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对探究活动与结果的反思,能及时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最后求得新的深入认识。
学习中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学习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可以激发学生求异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进行发展性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具体到日常教学的评价,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可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2)作业的评价
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平时作业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学生通过作业的评价还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考试的评价
考试不是目的,但考试是有目的的,是帮助师生认识自己教学过程的优势和不足,便于提出改进建议并促进其自身发展。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内容为主的考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试还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考试中获得知识,在考试中锻炼能力。如有的学校尝试一套试卷多次考试,让学生在考中学,教师在考中教,教后再考,让学生从中享受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3]李润洲,石中英.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教育学报, 2006,(2).
[4]舒代宁,王钧轴.可持续发展论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8,(12).
[5]欧阳玉.教育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
[6](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7]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