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获得个性化体验

2009-09-29 08:16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老麻雀猎狗静谧

潘 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贴近文本,透过字里行间,与文本对话,并入情入境地体味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唤起生活经验,激起探索欲望,进而多元解读文本,分析文本的内涵意蕴。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学生阅读趋于个性化,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与文本亲密对话

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文本细读才有可能。所以,要达此目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愿意贴近文本,并与之亲密对话。

1.从内容着手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读文本,并以小学生的心态试着体味文本,然后将这种体味化为“涓涓细流”,浸润学生心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面对文本,让学生闭眼想象,我们将接触怎样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哪些饱经风霜的人情世态,我们该如何运用富有激情的嗓音演绎文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这种自我陶醉般的想象中,文本中的背景逐一勾勒,学生已有的积淀得到复活,与文本形成亲密接触,产生对话的欲望。

如教学《景阳冈》一文,教师从武松的性格特点出发,在文中挖掘武松打虎前以及打虎中的“自负”,并由此引发开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的缺点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优点。对于武松这位英雄来说,优点让我们觉得可敬,而其缺点恰恰让我们觉得人物的真实可信,从而透过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性格,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人性的丰满与真实,制造兴奋点,激起阅读兴趣。

2.从文字入手诱导学生。精当、优美、耐人寻味的文字,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读者为之痴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文字亦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字的魅力,诱导学生亲近文本。如果说文本内容的吸引,为学生的文本细读带来了可能,那么,文字的诱惑,将为学生的文本细读,提供触点和接口。

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初读这首词,学生并不太感兴趣,只是读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觉得词中的“小儿”有点儿可爱。但是“无赖”二字却使学生在理解上有点儿绕不过去,应该说这是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教师紧紧抓住“无赖”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无赖”是什么意思?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很“无赖”啊。可见,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生:无赖。)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儿的淘气?(生:卧)“卧”什么意思?(生:躺、趴……)代入词中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感觉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词?再代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这样通过词句中同义词替换,并反复比较、诵读,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使学生感受到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感受到以“推敲”著名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最后学生再读这词句时,就读得有声有色,饶有兴致了。

二、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细读文本

为防止浅尝辄止,在学生贴近文本,开始与文本对话时,就应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细读文本。叶圣陶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借助于想象、联想等,把语言所描绘的画面、情景浮现于“眼前”,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教学中,可通过抓重点段落的重点语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运用想象、设疑、对比等方法,让学生从自己感受最亲切、最深刻、最新鲜的“词句”切入,在与文本亲密对话的过程中,细读文本,理解关键词句,进而入情入境。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课文《爱如茉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照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是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描写妈妈的句子,再读描写爸爸的句子。从病床上妈妈“恬静的微笑”,体会妈妈虽然生病了,但仍感觉“恬静”而幸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看看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在床沿边睡着了”就明白了:这是一对恩爱夫妻,病床前的一幕静谧而温馨。当这种情境在学生心中产生时,再引导学生读描写窗外太阳的语句。“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为何“悄悄地”“探”呢?是太阳都不忍心惊扰了眼前这“静谧美好”的情境啊!这一“探”字,撩起了学生向往“静谧美好”境界的心扉。此时,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再轻轻地诵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进而完全沉浸在一家人静谧美好、和睦温馨的氛围中。

三、让学生在个性化细读中得到独特体验

文本细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的独特形式,它是产生个人独特体验的土壤和温床。在引导学生细读、内化文本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要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将感受到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魅力外显出来,各自感受文本独特的意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积淀,引导他们通过细读文本,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如《麻雀》一课的教学,在探索课文主题是颂扬“母爱”还是“父爱”时,教师让学生在细读中各自体味: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他们通过收集到的资料知道,麻雀一家分工很明确,因麻雀爸爸眼睛不好,只能在家照顾孩子,麻雀妈妈外出觅食,文中写的一定是麻雀爸爸,因此这赞颂的应该是父爱。学生的这种感受不无道理,他们是从资料查阅(即泛读)中了解到的,这成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切入口。教师趁机抓住小麻雀“弱小”的特点,结合文中小麻雀的“嘴角嫩黄”“拍打”“头上长着绒毛”“无可奈何”等词语,让学生细读课文,感受到在狂风怒吼的环境下,小麻雀是那样无助,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然后用对比法,结合文中对猎狗的“庞大”“张着大嘴”的描写,体会出猎狗的“强大”,通过比照,小麻雀的羸弱与猎狗的凶猛的特点就很明显了。

接着,让学生体会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怎样保护小麻雀——“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明知道自己弱小,绝不是庞大猎狗的对手,但是它还是飞下来,勇敢地与凶恶的猎狗搏斗,做好了与猎狗决一死战的准备。从这“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举动中能感悟到什么呢?学生的体会是多样的,但都不仅仅局限于原先设定的“父爱”或“母爱”了:既可以从老麻雀不顾一切救小麻雀体会出母爱或父爱之伟大,也可以从小麻雀羸弱而处绝境中体会出自然界里爱的珍贵与价值,还可以从猎狗最终退却中看到自然界超物种的“大爱”“博爱”,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在个性化细读过程中,学生依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独特体验。

猜你喜欢
老麻雀猎狗静谧
悠然神往
一只猎狗
猎人与猎狗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静谧
静谧姿态
《麻雀》教学设计
静谧的森林
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