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鹰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篇关于教师节的征文稿。题目是:《昨天,谁拯救了我》,作者是现在初三(1)班的晓美同学,初二时我是她的班主任。
晓美同学曾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分到我班。历次考试中,她一直保持着年级前十名的优势。她沉静、倔强,不时有些小小的骄傲,课堂上她常语出惊人,以其对知识独特的视角和好学的天赋,赢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尊重。可从初二第二个学期开始,我发现这个清纯的女孩有了些许变化——依旧是一头乌黑的亮发,但不再是清爽的马尾辫,而是像一蓬乱草随意地束个发髻。上学时也总是一脸慵懒,踏着铃声姗姗来迟……正如她文中所写:“我不把‘迟到视为附带‘耻辱的字眼……我只把迟到当做一个激怒老师的好玩的游戏。”一次次的谈话中,这个倔强的女孩,除了眼神中的一丝叛逆,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之后又依然故我。正如她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我的“语重心长”都被她滤为“废话”扔进了“回收站”。
晓美的变化令我隐隐不安,我拨通了她家的电话,她妈妈的话更令我震惊:“老师,我早就想和你说了,可我害怕和老师的沟通会影响女儿在学校的形象。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好孩子,可近来变得几乎不认识了——神色诡秘地煲电话粥、上网、发信息,一个月两三百元的电话费,甚而有早恋现象。我没收了她的小灵通,掐断了网线。孩子和我已经有两个星期不说话了。”
是啊,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重要阶段,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似乎更多地关心“学困生”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成绩优秀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其实优秀生和学困生一样,都是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优秀学生较之“学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复杂,也更具有隐蔽性。作为师长,如果对问题发现不及时或不能妥善处理,往往后果更为严重。正像晓美同学文中所说:“也许今天的我已走向了极端,堕落成一个沉醉在网络、信息、娱乐等诱惑当中的坏学生。”
作为班主任,晓美事件引发我对成绩优秀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优秀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的优异,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集父母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于一身,这使他们在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这种成长经历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品质,即崇尚认真、追求完美、惟我独尊。这些个性品质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是继续保持优势的根本。随着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得到外界肯定,他们的这种思维和个性品质会被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可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个性特征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但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可能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即较容易受到挫折的打击。因此,晓美才会在她考了年级61名的成绩时,认为自己被“狠狠地绊倒在一片狼狈的泥泞中”,成为她“人生道路上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优秀学生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尤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使这种期望值的分量更加沉重。而且越是学习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期望值就越高,不允许孩子有所松懈,更不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这种高期望值使孩子承载着过重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学习成绩”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优秀生正常的需求、兴趣爱好却很少有人关心。
期望的偏向,往往使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滋长消极对立的情绪,行为上也会出现异化现象。晓美同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家长对她的要求很高,一定要进年级前三名。物极必反,在这种压力下才有了她文中的“任性、放肆、自负、无知、叛逆,交织缠绕”,才使她成为一个“带有危险性格的棘手学生”,也就有了她月考之后的“隐瞒实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允许优秀生有缺点、犯错误是违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优秀学生也是孩子,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同那些成绩普通的学生一样,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师长的关爱与帮助。因此,要以平常心待之,还优秀学生作为一个“孩子”的本来面目,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心灵的关注,得到师长的帮助。
那次月考,晓美的成绩一落千丈,连班里的前十名都没进,我知道这时的晓美被深深地刺痛了。对这个从小到大都处在赞誉声中的女孩,这该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我想这时的晓美需要的不是抚慰,而是面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于是我给她写了封短信,写道:“……这也许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但人正是在这种挫折的历练中不断成长,老师相信你在历练中会变得更坚强……”之后的一段日子,晓美沉寂了很多。我没有靠近她,只是默默地关注,让周围的同学多鼓励多关心她,让她感受到来自于班集体的关爱和支持。
我最担心的还是她的妈妈,当我再次拨通电话时,这位对女儿一直抱有极高期望的母亲震惊了,从未撒谎的女儿向她撒了个弥天大谎——“月考年级第四名”。在电话里她反复说着“这怎么可以,竟然学会撒谎了”。等这位母亲平静下来,我说:“晓美妈妈,晓美撒谎不是品质问题而是自尊,你权当什么都不知道,一如既往地相信她——就考了“年级第四名”,尊重她、多鼓励、多关心。你把孩子看成一朵花,这朵花就会绽放得更加妍丽。小心呵护,晓美会顺利走出人生的阴霾,重新走向阳光……”
一直到期末考试,家校之间多次沟通,我和晓美妈妈一直坚守着这个约定,默默引领着这个暂时迷失的孩子回归正途。期末考试来临,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晓美徘徊着不敢进考场,我牵着她的手告诉她:“不怕,你能行!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这次晓美考了年级第三名,一度失去的自信恢复了,晓美也真正从这次历练中成长起来。
初三了,虽然我不再是她的班主任,可我看到的是一个梳着短发,又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
这时,我会对自己说:“为师若此,夫复何求!”这是我在教师节里收到的最好礼物。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