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黑色的奇葩《外婆的家什》的写作特点赏析

2009-09-29 03:27张晓春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象征叙事

张晓春

摘要:《外婆的家什》是艾丽丝·沃克最成功的叙事作品之一。本文试图对这部作品加从叙事角度、叙事的技巧以及象征的修辞手法加以分析,从而展示出这部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叙事角度 叙事 象征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紫色》曾在1983年一举拿下过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成为获得普立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然而大家却忽略了她作为作家的成长之路。在1973年,她因发表了有关黑人传统文化与遗产的遗产短篇小说《外婆的家什》,在文坛崭露头角。在小说里,她娴熟运用了叙事技巧与象征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小说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体现了她非凡的写作才能。这篇小说如一朵黑色奇葩,散发出独有的芬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叙事视角即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是由谁的口吻来讲述的。这是小说叙述技巧的一种管用形式,通过运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多的观察维度。一般来说,小说的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两者相比,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显得更为开阔。但是第一人称的叙事的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引起读者更多的共鸣。

《外婆的家什》这篇文章采取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作品中,作者以“我”的身份感知着主人公的一切,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取名为“内焦点叙事”。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对待“全知”视角那样百般挑剔质疑。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结果就会像全知视角那样不可信,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艾丽丝·沃克却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及使用大量的对话,突破了这样的局限。

这部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入微的细节讲述的是母亲等待女儿迪伊回家后发生的故事。母亲 “我”是一位生活在佐治亚州一偏僻乡村的黑人妇女,饱受苦难,为生活整日奔波,却难以得到温饱。;母亲育有两个女儿,一个是迪伊(Dee),一个是麦琪(Maggie。迪伊聪明,漂亮,受过高等教育,住在繁华的城市里麦琪则相反,不聪明也不漂亮,住在乡下陪着母亲。小说一开始就呈现母亲在等待女儿回家的场景。在等待的过程中,母亲回忆发生在自己家庭种种事情及自己与两个女儿的关系。在等回自己的女儿后,母亲大感意外的是,女儿迪伊曾经很瞧不起黑人,现在却对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使用物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对从外婆手上传下来的被子爱不释手。被子是外婆用她母亲以及其亲人穿过的衣服碎片缝起来的。然而,母亲早已答应了把被子送给女儿麦琪做嫁妆。尽管麦琪出于懦弱放弃被子,母亲还是把被子从迪手中枪了过来,扔给了麦琪。母亲答应给迪一些别的东西做补偿,而迪伊则转身离去。艾丽丝·沃克在她的小说里除生动的反映了黑人女性的苦难,歌颂了她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和奋发自立的坚强性格外,还达了作者对文化、传统及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根植于日常生活当中,是日用家什,而不是仅供欣赏的玩物与装饰品,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二、

讲述故事是文学的最初始的状态。分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世界上大部分民族都以书面形式作为文化的载体。不管口头还是书面讲述故事,一个精彩故事必然有开端,发展及高潮等环节,最后才到达故事的结尾等。讲故事涉及到行动,以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故事或围绕着人或围绕事产生的冲突而进行。同那些以口头形式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一样,非洲人崇拜讲故事的人,当他们来到美国时,他们也一并将这种黑人文化带到了美国这片土地,这就是美国黑人文学的起源。艾丽丝·沃克在这篇小说里继承了黑人文学的这一传统基于以下因素。第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题是黑人文化遗产,黑人文化的根必然从非洲传承而来。这种讲述故事的形式本身就体现了非洲黑人文化迁移性和的传承性,以这种古老的方式配合本文作者表达的关于古老的非洲黑人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有机的统一。第二,这种讲述故事的形式口语性强,具有易读性,可以赢得更多的读者。

由于整篇文章是以母亲的口吻来讲述的,又具有口头形式的特征,再加上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全文大多数句子都是短句。据笔者统计,80%的句子都是短句。如母亲提到自己没有受到教育时,用了简单句“Dont ask me why.”此外,在本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省略句,这些正是讲述故事中最基本的特色。如母亲在谈到女儿对白人的态度与她截然不同时仅用了两个单词加以说明。“Dee, though.”(而迪伊并非如此)。母亲无别的爱好,就连哼唱教堂歌曲不成调。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主语。省略主语可体现两种情况,一是避免罗嗦,二是主语指代的人地位低下。”Never could carry a tune.”(总是哼不成调)。在谈到麦琪看到她姐姐的反应如同见到蛇在脚尖蜿蜒而行时,作者也对主语及表语进行了省略、”Like “on the road when you see the wriggling end of a snake just in front of your foot” ()好像在路上突然看到的一条蛇尾巴在你脚尖蜿蜒爬行发出的声音。谈到迪伊到家时作者省略了表语仅用两个单词就介绍了迪伊的出场。Dee, thext.(接着就是迪伊。)对于着装的介绍作者做了省略系动词的处理。 A dress down to the ground, in this hot weather。(这样酷热的天气,她竟着一件拖地长裙。) 作者进一步描写耳环的细节用也对系动词进行了省略,使其更符合口语化得特征。“Earring gold, too, and hanging down to her shoulders. (耳环也是金色的,一直垂到肩膀处。)。妈妈在招呼女儿时,却遭到她干脆的拒绝。作者在此仅用了三个单词,简单明了地对此做了交代。(不,妈妈,她说到 不叫迪伊,叫万杰萝。“No, Mama,”” she says. “Not Dee, Wa-ngero 母亲为此感到很奇怪,就反问为甚麽,在此作者对谓语进行了省略处理。“Why shouldnt I” I asked(干吗不叫这个名字?我问道)在提到阿拉伯人的后裔在美国谋生的艰难是作者不吝笔墨,用了大量的动词与形容词,但是作者却意省略了主语,第一是为了避免重复,第二为了凸显阿拉伯人的后裔在美国所处的边缘地位。.”Always too busy: feeding the cattle, fixing the fences, putting up salt licking shelters, throwing down the hay (他们总是忙碌着,饲喂牲口,翻修篱笆,编扎帐篷,堆放草料等。当母亲和女儿谈到是谁做的搅乳棒时,巴波(迪伊带回来的朋友)反问道“那难道也是巴迪叔叔做的?”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省略了助动词,体现了巴波的自负于无理。(.”Uncle Buddy whittle that too?”)在表达迪伊的惊喜时作者省略了主语。仅用了一个单词,”Imagine!” she breathed again, clutching them to her bosom。(想想吧,外婆親手缝的!她重重地踹着气,紧紧地抓住被子)

三、

象征源希腊文Symbolon,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了文学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即象征主义运动的雏形。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韵。

这篇小说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在该篇小说中,作者用了母牛作为象征。母亲讲到她挤奶因为操作不当被牛踢伤的一段经历,接着母亲谈到奶牛生性安静,一般不会伤人除非不当挤奶。(I was hooked in the side in 1949. Cows are soothing and slow and dont bother you, unle-ss you try to milk them the wrong way.)这句话虽然谈的是生活安静的奶牛,但实则指的是在生活的折磨中逆来顺手而又生性懦弱偶的黑人。

此外,迪伊(Dee)的名字也赋予了象征意义。迪伊返乡时正值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黑人已经开始逐渐要求种族觉醒、种族认同以及捍卫自己的种族文化遗产。然而,就是在相当一部分的黑人眼中,文化遗产也只是一种时尚。迪伊就是这种时尚中人,她片面地认为要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就应该起一个地道的非洲人的名字。当妈妈看到自己思念的女儿时,所有关于女儿不快都烟消云散,她忍不住先问候起女儿来。(啊,迪伊)(Well, I say Dee),却不料女儿却称迪伊这个名字已不存在,她现在有一个地道的非洲人的名字。并且因为迪伊是白人的名字很不屑。(No, Mama” she says, ”Not Dee, Wangero Leewanika Kemanjo“What happened to Dee?” ”Shes dead, I cant endure being named by those who oppress me.”)(那迪伊呢?,我问道。“她已经死了,”万杰萝回答道。“我无法容忍那那些压迫我的人的名字来给自己取名。”万杰萝说到。她没有兴趣去了解自己的名字的来历。那名字从曾祖母乃至曾祖母以前就有了,并代代相传,是他们家族变迁的见证。迪伊这个名字的内涵从称呼代码上升到整个家族的文化遗产的象征。

此外还有搅乳棒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迪伊一心想要得到的两床旧被子,它们是黑人文化遗产的象征。人们对于他们的不同情感可以折射出他们各自对于黑人文化遗产不同的态度。迪伊回到家里以客人的心态打量着家里的一切,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她翻箱倒柜,(After dinn-er,Dee(Wangero) went to the trunk at the foot of my bed and started rifling through it. )找到了两床由外婆用家人穿破了的衣服碎片,一针一线缝起来的被子。(Out came Wangero with two quilts. They have been pieced by grandma Dee and then Big Dee and me had hung them on the quilt frames on the front porch and quited them.) 迪伊坚持要被子,妈妈起初虽然有些不舍,但见女儿那么急于想获得它们也就没有坚持。妈妈回忆起迪伊曾经不屑于这两床被子,认为它们过时,丑陋。妈妈于是决定留给麦琪当结婚礼物。当母亲疑惑于迪伊何以对被子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时,迪伊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手工的东西现在已无比珍贵,她要把被子挂起来向人炫耀。(She did all these stiching by hand. Imagine!)。.和迪伊的态度相反,麦琪认为被子就是拿来放在床上供人睡觉的家什,麦琪看见被子就会想起她的祖母及迪伊。麦琪了解两床被子所有的历史,而且学会了缝被子,以备被子破了可以缝合之需。但她知道她总是争不过姐姐,所以她决定放弃被子。姐姐尽管可以拿走被子,却拿不走她对祖先的怀念。由此,被子所乘载的文化内涵具有了象征意义。

两姐妹对被子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黑人文化遗产的态度。迪伊的文化遗产观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黑人的观点,他们在文化上认同白人的文化,而把自己的文化遗产当成一件装饰品。麦琪的态度则代表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有觉醒意识的黑人的观点,文化遗产。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根植于日常生活当中,是每天可以触摸的东西,是每天的日用家什。

参考文献:

1. Alice Walker,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1995.

2. Joyce Carol Oates(ed),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ShorttSto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2.

3. Hanxi Zhang (ed),Advanced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1995

作者:

張晓春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象征叙事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