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的20年回顾与展望

2009-09-29 03:41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9期
关键词:发展特征未来教育信息化

王 轶 赵 毅 陈 敏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试图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特征 过去 未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7-0014-03

1989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从1993年着手建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00年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1年开始教育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重点建设教育政务“三网一库”。a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技术发展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育事业作为科教兴国的核心,其信息化普及和建设的程度至关重要。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己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我国政府同样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2.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看,它涉及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从微观来说,它包括高等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6月底,中国CN域名数量为1190万个,同比增长93.5%,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2008年上半年增加了670万台,半年增长率为8.6%,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

3.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大量研究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1989年至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历经二十个年头,按照篇名检索方式,以主题词“教育信息化”为检索点,我们发现1989年至2008年,中国期刊网共计收录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论文2569篇(2008年10月18日检索)。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当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随之开展和加深。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20年来的发展特点

如果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时至今日,正好20年。在这二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期间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快、使用效率比较低、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分散、信息化人才队伍与优质资源比较短缺。

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之一——快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飞速发展。计世资讯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在68.0%,CERNET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座城市,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超过1800个,用户超过2000万人,各校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

2.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之二——低

(1)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虽然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发展近20年历史,但由于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和校级之间的差异较大,我国很多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时只是教学生基本操作功能,而没有将信息技术操作规程与各学科整合起来,没有使信息化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处在较低层次。

(2)教育信息化投资利用效率低。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时间较短,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和优秀教育技术教师不足,致使有限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部分学校自行开发了一些教育信息资源,国内有些企业开发出一些商品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数量不足,学校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图书情报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教学信息、教育统计信息、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等,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适合网络特点的教育信息资源很少;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使多数校园网络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而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较少,教育信息化的有限投资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率和效益。

3.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之三——散

(1)CERNET与INTERNET自成体系,互访困难,资源分散。目前中国教育系统使用的都是CERNET,而学校场所之外的网民主要使用INTERNET,然而CERNET与INTERNET之间互访困难,这是国内造成网络之间相互隔离,优质资源不能共享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信息化平台自成体系,管理分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高校内部,各平台一般有学校师生自行设计,自行维护和使用,平台之间编码、技术、用户不一,数据结构不同,造成数据无法实现共享,系统平台之间无法实现对接;二是企业生产的信息化软件没有统一的教育技术标准,软件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相互独立。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学校内部各教育信息化平台之间相对分散,各自独立,难以共享。

4.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之四——缺

(1)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人才;二是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三是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无论是哪一类人才,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所急缺的,尤其是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信息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但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就目前来讲,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乃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纲要》将教育资源的建设列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学校和中小学校自行开发了许多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尽人意。能够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适合学生主体化学习的教育资源更是严重匮乏。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教学信息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标准趋于统一、社会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体系。

1.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整

(1)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形式将越来越规范,质量也越来越高。例如:香港理工大学于2001年9月建立了网上课程开发部,负责开发、维护网络课程,推进网上教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网上教学管理平台推出之后,到2006年已有750余门课程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进行网上讨论、辅导、测验,以至呈交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和分发笔记,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过国内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材的整合等已经全面展开,今后必然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热点。

(2)教育信息化平台之间的整合。信息化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资源共享,国内教育信息化平台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现象将逐渐消失。例如:从微观层面上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促进校园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数字化系统覆盖了学校的主要管理部门,包括人事、招生、注册、成绩、考试、贷款、财务、学生事务、科研信息等等,数字化管理几乎延伸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教学信息全部集成共享;从宏观层面上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所有学校都将在CERNET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CERNET与INTERNET完全互访,国内教育资源与国外教育资源的完全共享,逐渐构建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二——统

(1)统一管理标准。教育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以标准化保障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以此带动相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有了统一的规范标准,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为信息标准不统一,而产生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换过程中的障碍。为此,2004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并作为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标准问题仍将是未来发展的主题。

(2)统一规划信息资源。统一规划是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各省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各学校将会根据全国和各区域的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化设施和应用系统。对于已经建成并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库交换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以符合国家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3.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三——高

(1)提高全社会学习者的信息素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也更趋完善,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能自如运用信息工具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即技能方面),同时还包括态度、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要求。所以,笔者认为,随着网络的延伸,更多的学习者都将通过教育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利用有用的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无论是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还是管理信息化,都离不开数据丰富、分类齐全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正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如教育部的精品课程库、精品教材库、教学名师库、多媒体资源库等的建设,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必将满足更多网络教育教学的需要,实现学科与教学思想、内容、体系、方法、手段的全面创新,全面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将开发出来的教育信息资源用于全社会,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4.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四——评

教育信息化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信息化评价能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检查教育信息化的实行情况,以确保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基本认可“微机化加外文化”的基础评价标准,对于“微机化”的评价,主要在计算机使用技术和网络技术两项指标上予以较高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依据克林顿政府所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四大支柱(连通;硬件;数字化内容;专业发展)开发出著名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已经被美国一些州和学校所采纳,成为衡量该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美国的EDUCASE公司与AACRAO和NACAC合作推出了一套评估体系The Student Guide to Evalu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ampus,主要为美国中学生选择大学提供参考。2000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组织各界对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进行评价。国内相关的研究较晚,在实际的评价体系操作方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曾在2002年在中国高校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以此可看出,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关于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相信未来20年,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和研究工作将会有较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日趋科学完善,也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亮点。?筅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2]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3]反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李宗璞.透视地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与职业,2006(2).

[5]孙德梅.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7(21).

[6]Wachter,Renee M.;Gupta,Jatinder N.D.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use of computers as instructional tools for systems development projects:a cas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t systems.Computers&EducationVolume:29,Issue:1August, 1997.

[7]Student Guide to Evalu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ampus.Apr 10,2005. http://www.pueblo.gsa.gov/cic_text/education/stuguide/stuguide.pdf.

猜你喜欢
发展特征未来教育信息化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