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德
摘要:目前,在缺乏统一标准的背景下,语法化相关术语的译名在国内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创译、直译和繁译等问题比较严重。笔者建议对这些译名尽早规范化,本着“准确、一致、透明、通达、简洁”的原则,采取意译为主的方法,并通过专家来执行。
关键词:语法化,术语,译名,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N04;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4-0043-05
一引言
语法化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在缺乏统一标准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学者大量引进和使用国外语法化术语和理论,语法化相关术语的译名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创译、直译和繁译等问题比较严重,结果造成汉语译名的使用十分混乱。为此,这些译名在学术杂志期刊中出现时,往往用括号标出英语原文。以“decategorialization”为例,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译名:降类、类变、脱范畴化、非范畴化、去范畴化。类似的例子还有degrammaticalization、desemanticization等。
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势必会阻碍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甚至可能使人对整个学科产生怀疑,影响到该学科在国内的进步和长足发展。因为这种现象有悖于ISO/DIS740《术语学原则与方法》所提出的,“任何学科领域的术语词汇都不应是随意的术语集合,而应是与概念体系相对应的始终一贯的术语体系”。因此,语法化学科相关译名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二语法化术语译名问题综述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引介、评述和研究语法化现象的论文与著作,归纳出下述问题:创译、直译、和繁译。这些问题有悖于“准确、一致、透明、通达、简洁”的词典翻译原则。
1创译
创译是最常见的问题,学者们不注重调查,只按自己的思维创造性翻译,导致同一名称多种译法,进而导致信息混乱。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某种理论刚引入国内的时候,众说纷纭,缺乏必要的约定和统一。创译问题又可以归纳为一词多译、数名共词和译名不当三种情况。
1)一词多译
一词多译是当前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在同一本著作或同一期期刊的不同文章中,同一个术语也常出现多个译名;同一位学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使用不同的译名。将译名规范化和统一,可以维护译名的权威性,保证源语和目标语传递信息的一致性。此类例子众多,比较典型的有三类:
(1)“de-”作前缀的语法化术语
①首先是deeategorialization,笔者稍作统计,在国内各类期刊和著作中出现的译名主要有以下几个:降类;类型;脱范畴化;非范畴化;去范畴化。
②degrammaticalization,常被译为:虚词实化;脱语法化;非语法化;逆语法化;去语法化。
③“desemantieization”,译名有:非语义化;去语义化。
(2)语法化原则的术语
除了上述“de-”词缀开头的语法化术语译名多样以外,对Hoppe的五个语法化原则的译名也众说纷纭。由于前面所讲的“decategorialization”也属于其中之一,所以下文列出了其余四个原则的译名及定义,以体现当前译名的多元化和无序性:
①persiBtence:保持;持续;滞留。
②specialization:择一;限定;专门化;专指化。
③layering:并存;层次;层次性;分层;变异现象;层次重叠。
④divergence:歧变;分离。
(3)其他类语法化术语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下列常见术语的多个译名:
①clifics:附着形式;缩略语素;附着成分;附着词;
②routinizafion:成语化;程式化;惯常化;常规化。
③expafion:功能更新;功能变异。
2)数名共词
术语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有别于一般词语那样灵活多义,因而其译名往往要求单义性,源语和译名之间要能一一对应。如果对相似含义的术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缺乏认识,就往往导致两个或多个术语共用一个译名,不仅有失严谨,而且易造成混淆。
例如,erosion和bleaching经常译作“弱化”,极易与weakening混淆(下文2,2将专门阐述bleaching的译名),可是erosion多指语法化过程中语音实体的丧失,语音好比在腐蚀或侵蚀的作用下逐渐消蚀掉,形式缩短,因此与“侵蚀”和“销蚀”相比,笔者更倾向于“(语音)磨蚀”,以呼应另外一种语音变化“磨损”(attrition)。
另外,coalescence和fusion往往都被译为“融合”。事实上,coalescence在语音方面可以按程度依次分为附着化(cliticization)、黏着化(agglu—fination)、融合(fusion)或归并(merger)。Heine和Reh[33]则将coalescence划分为四个阶段:复合(compounding)、附着化(clitieization)、加词缀(af-frxafion)和融合(fusion),前三个阶段涉及的词间界限缩减为词内语素间的界限,最后一个阶段涉及词内语素分界的消失,两个语素变为一个。可见,在西方学者眼里,coalescence和fusion这两个术语之间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容和从属关系。因此笔者建议,coalescence译为“聚合”,而fusion译为“融合”。
3)译名不当
译名不当是指翻译违背源语的本义,导致译名失“真”,翻译失“信”。它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译者译笔轻率、未充分理解术语的含义,或与其它术语相混淆。译名不恰当的话,容易误导读者。
例如cline,在《语法化学说》(2001)一书的导读中被译为“斜坡”,就属于译名不当。除此之外,它还被翻译为“共时的层面”、“渐变现象”、“语法化径”等。笔者通过查阅多本专业词典发现,eline一词原为生态学术语,指物种通过连续性变异形成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当初Hopper和Traugott引入这个术语就是要从历时的角度、以变化的眼光,更形象生动地阐释语法演变中的连续渐变现象,将语法的产生和发展视为一个渐变的“连续统”。而译名“斜坡”一词却不能表达出他们的这个初衷。事实上,“斜坡”对应的英语应为in—cline而不是eline。其它译名也值得商榷,如“共时的层面”与cline的意义联系不大;而“语法化径”模糊了cline与grammaticalization path这两个概念,属于“数名共词”的情况,也未能突显其渐变特性;“渐变现象”虽然准确地把握了cline的渐变特征,但是未能准确地理解其本质,误把cline作为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实体或群体。因而,这几个译法都不够准确。
还有就是generalization,经常被译为“抽象
化”,而实际上按照词典,“抽象化”应为“abstrac—tion”,“generalization”更准确的理解应为“泛化”。再如innovation,常译为“创造”,这实际上就混淆了innovation和creation这两个术语,前者最好的译名为“创新”,以与“更新”(renewal)相呼应。
2直译
针对隐喻类术语,有些直译出的译名不透明、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由于语法化术语需要专业知识去理解,如果仅仅译出其喻体或喻底,而未译出其本体,就会使人一知半解甚至迷惑不解。
例如bleaching,学者们往往直译为“褪色”或“淡化”或“漂白”。这三个译名都译出了喻体特征,但未体现出bleaching的本质特征语义——符号减弱,丢失其独立性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术语最好译为“(语义)虚化”,它着眼于语义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如抽象化、泛化、弱化以致完全消失。
又如extension,往往直译为“扩展”。由于其指的是语法化过程中一个语言成分用于新的语境中,所以不妨借鉴采用“语境扩展”的译法。
3繁译
例如emergent grammar,译为“不断演化中的语法”,尽管意义表达的准确无误,但是太冗长,不便推广流行。如果用“渐现语法”则显得简洁精炼。同理,renewal的译名“重新开始”读起来没有“更新”简练通达、朗朗上口,因此可接受性就稍微弱些。
三译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自20世纪末语法化理论被沈家煊、孙朝奋、文旭等学者引入中国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犹如开采金矿般投入到其中,无论是西方理论引介,中西语法化对比,还是汉语语法化探索,都挖掘到了丰富的“宝藏”。语法化研究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专业术语也趋于成熟,很多致力于该学科的学者们逐渐抛弃了最初一些不成熟的译名,而倾向于采纳更加严谨、理性、恰当的译名,但这种无序的约定俗成的做法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analogy和reanalysis开始被译成“类比”和“再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语法化主要机制的代表,这两个术语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出现频率骤增。学者们重新审视译名,逐渐用“类推”取代了先前作为修辞格的“类比”,用“重新分析”取代了“再分析”。此外,即使是同一位学者,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也会逐渐更正或修改先前使用的译名。
然而,这个领域的汉语译名的使用仍然比较混乱,译名规范化势在必行,有必要对当前的译名“先辨正误再择优劣,逐步进行”,使所有的译名达到“一致”,这有助于对术语译名的理解和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
由于术语重意,不重音、形,大多数翻译家认为术语应以意译为主,务必使源语言的术语的全部意义都融入到目标语言的译名中,令读者理解和接受。如前文提到的deeategorialization、degram—maticalization、desemanticization,笔者建议分别统一为“去范畴化、去语法化、去语义化”,不仅实现了“de-”词缀“逐渐失去”意义的一致性,而且也取得了动态性的效果。就本文提到的其它术语,笔者依照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分别将它们译为:“persist—ence滞留”,“specialization择一”,“layering分层”,“divergence歧变”,“clities附着词”,“routinization常规化”,“expation功能更新”。
四结语
鉴于目前译名中的创译、直译和繁译等问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学者们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要做好译名统一的工作,力求译名标准规范,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在笔者看来,译名标准化将基于“准确、一致、透明、通达、简洁”的原则,主要采取意译(充分结合术语本身的本义和比喻义等)的方法,最好通过专家来执行。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 24
[2]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4):19—25
[3]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1):85—92
[4]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Heine B,KutevaT,语法化的世界词库[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Dll-19
[6]邹树明等,《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72—196
[7]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1-5
[8]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4):307-322
[9]罗思明,《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8(3):280-282
[10]刘正光、刘润清,vj+NP的非范畴化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243—250
[11]赵娜,杨成虎,《语法化界限》述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2):18-21
[12]李丛禾,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新进展:《语法化》评介[J],外语与翻译,2006(4):75-78
[13]王银霞,杨成虎,《语法化新探》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7(1):82-86
[14]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6-139
[15]Elizabeth T,Heine B,Approaches t0 Grammatica]ization[C],Amsterdam:Benjamins,v01,1,1991:17-35
[16]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41-46
[17]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72
[18]高航,严辰松,“头”的语法化考察[J],外语研究,2007(2):7—11
[19]高航,现代汉语中“子”的语法化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1—16
[20]宋宣,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与语法化理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07—111
[21]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40—154
[22]文旭,《语法化》简介[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47-48
[23]王馥芳,‘语法化理论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1(2):35-38
[24]严辰松,看不见的手:语法化的一种解释[J],外语教学,2007(3):7—10
[25]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307-322
[26]Hopper P,Traugo~E,语法化学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7]陈宏薇,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37-340
[28]龙海平,否定系动词语法化分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6—69
[29]戚国辉,扬成虎,《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85-87
[30]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0 218
[31]李金满,王同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接口——“X们儿”的演变[J],当代语言学,2008(1):52-61
[33]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6—125
[32]Lehmann,christian,Thoughts 0n Grammafiealizafion[M],Newcastle:Lincom Europa,1995
[34]蒋平,英汉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兼论英语句法语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