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门尼德存在论到柏拉图的相论

2009-09-28 02:06杨书锐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存在论本原哲学史

摘要:本文通过对巴门尼德存在论和柏拉图相论以及二者之间逻辑联系的阐释,将人们带回古希腊时期那个哲学繁盛的时代,冀望人们在今天的物质时代,更多的观照精神和精神的家园,找寻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柏拉图相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思考支撑着整个人类的进步。在今天,被哲学家称为"后工业社会"的时代,人类住进了高楼大厦,头脑中充满了效益与金钱,多数人无暇、也不屑于思考"世界的本原"与"人性的存在"。然而,当我们回首人类的童年,他们刚刚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森林草原挨近文明,也许——直立行走的身躯还没有立稳,他们却已经开始思考。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的骄傲。这个民族在古代世界里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文化瑰宝,永远值得后人眷念。其中,哲学的创造尤其占有荣光的地位,显示恒久的生命美丽。在浩如烟海的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巴门尼德象一条无边的分水岭,赫然屹立,标志着西方理性思维的开端,它虽经千年,依然拥有无尽的内涵。

在巴门尼德出现以前,古希腊哲学史上一直在探讨的世界本原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基础上的,被称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这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开破除传统神学之先河,力图以理性思维对宇宙万物的根源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这正意味着哲学的诞生。

接下来的阿纳克西美尼,进一步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气”的学说,直到毕泰格拉学派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数”,他们对本原的讨论仍停留于具体的某一可感的物质性事物。对于世界本原的探索是这一时期哲学的主题,巴门尼德在此问题上,创造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反前人遵循着“唯物、具体”顺藤摸瓜的思路,旗帜鲜明地坚持他的存在论,他提出了“存在”是世界的本原的新的思维路线。

“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概念,他的“存在”主要包含以下属性: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割;存在是不动的;存在是有界限的,形如球体;只有“存在”是可以被思想被表达的,也只有“存在“”具有真实的名称。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就是存在,绝不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这个命题显而易见地说明,“非存在”的存在是在“存在”的规定之外的,或者说,是不存在“非存在”的,因为“存在”是连续的一,不可分割,因为它充满而无空隙,因而没有运动的余地与空间,它必定是不动的,因此也就更谈不上“非存在”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巴门尼德同时认为存在是有界限的,形如球体,他说:“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象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这与他的存在是“充满”、“唯一”、“不变”发生矛盾。如果承认了“存在”是有界限的,那么就意味着界限之外存在某种“非存在”。这一矛盾的出现可以说并非偶然而正体现了古代人对世界认识的粗浅性与不完整性,他们不能较客观地解释世界。尽管如此,巴门尼德把事物的各种属性抽象掉以后所得到的这个最普遍、最一般的“存在”范畴,在人类认识史上仍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本体论上,巴门尼德主张“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在认识论上,他坚持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由此导致了真理与意见的对立。正是巴门尼德第一次突出地强调了感觉和理性的区别,提出理性高于感觉,真理高于意见,不应以感官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真理的内容只能为理性来把握,他这样写道:

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他认为想的对象是存在,从而产生真理;感觉的对象是现象,现象有时只能提供“非存在”的假象,因而只能衍生出意见。但是从世界的本原是“充满”的“存在”这一理论出发,世界将怎样产生“非存在”的“现象”呢。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产生的影响之巨大,在某种意义上是无可比拟的,他首先提出的存在论思想和逻辑抽象思维方法,直到今天仍绽放着思辨的异彩。沿着巴门尼德开创的道路,希腊哲学出现两条不同方向的分支:一条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观念论思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苏格拉底的目的伦理学说到柏拉图的相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巴门尼德存在论的启示。另一分支,是以恩培多克勒、阿纳克萨哥那、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线索。

然而,任何学习古希腊哲学的人都不可能忽视另一位巨人——柏拉图的思想光辉。柏拉图的体系,内容丰富,充满,涉及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他的哲学基本观点在于相论(THETHEORY OF FORM)。

柏拉图的“相”,是指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相”用来指理智的对象,理解的东西。柏拉图的全部“相”构成了一个常住不变的“相”的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他的“相”同时具有本原性、超感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

在谈到超感性时,巴拉图说:“作为多个的东西是我们所能看见的,而不是思想的对象,但是相则只能是思想的对象,是不能被看见的。”在绝对性上,他又说:“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斐多篇》100E)

经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到柏拉图的相论,二者绝非不相及的,而是有着广泛联系的思想体系,但必须看到的,这种联系只能是针对柏拉图一方而言,巴门尼德的思想为柏拉图提供了思想的理论泉源。而最重要的是巴门尼德所开创的逻辑抽象的思维方法。这就意味着巴门尼德留给柏拉图的不仅是一条鱼,而且同时教会了他钓鱼的方法。而正是柏拉图这种开放的吸收使他能够对巴门尼德进行以发展为前提的继承,以及对其思想中部分的逻辑批判,从而形成了自己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首先,在“相”这一基本思想的提出,蕴涵着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思想。柏拉图对“理念”的规定与巴门尼德对存在的规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存在”的某几种属性,建构了相论的支架。同时在解决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关系问题时,二者的观点也产生异曲同工之效。但是,柏拉图仅仅是在巴门尼德的启示下,更多的是其睿智的再创造。他发展了自己的相论,提出了最高的善的相。

另一方面,柏拉图在逻辑上批判了巴门尼德“一”的学说,他用“多”的观点驳斥了巴门尼德用绝对的“一”对不同事物存在的诠释,他认为“相”仅是“多”中之一。

柏拉图的相论在它自身体系中是不断演进的。在他的晚期著作《巴门尼德》中,也利用假想中的巴门尼德与小苏格拉底的对话来实现了相论的自我批判。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以及被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加以人文化以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引导了西方哲学史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从本质上,他认为哲学就是一门追求人的真实存在的学问。这就向我们表明,哲学一向担负着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的重要使命。知道了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也只能是知道了一点点希腊,人类文明令我们目不暇接,物质世界琳琅满目,而人们更需要固守精神的家园。当人成为金钱、财富的奴隶的时候,一切劣行都不再成为道德的禁忌,那时的人类将往何处生存呢?面对着如许多的问题,我们仍需不断地作出思辨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冒从虎主编〈欧洲哲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2-95页

[3] 叶秀山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45-146页

[4] 叶秀山,傅乐安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汪子嵩等编《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 策勒尔著《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 杨适著《哲学的童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

杨书锐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存在论本原哲学史
雅克•朗西埃文学研究中的感性存在论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
挖掘课本原题潜能,焕发课本习题活力
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评析
一本可读性强的哲学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