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丰 倪双琴
摘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强健体魄的重要保证,本文就休闲体育久远的思想基础和人本视野的生活基础,提出了通过休闲体育促进和完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理论研究的空间,预期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休闲体育 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教育
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1.1养成教育及其心理学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的本质就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
有目的地引导个体形成一定习惯的过程,就是养成教育的过程。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健康生活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再把掌握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5]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知情意行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是由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形成规律决定的[2]。
1.2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途径
1.2.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经过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培养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自我育的能力,才能检验和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效果,实现教的目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实性很强的学问,因此,是要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生活方式状况和社会环境化的要求,在提高健康认识、训练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平衡、协调发展,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1.2.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中,学校相关制度的建立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只有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不断规范化。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中诸如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规定;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等。通过制度的确定,让学生明确学校和社会崇尚的健康理念与育人要求、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校园文化养成教育的动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始于课堂、形成于课外、实践于社会的过程。因此,应不断加强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把养成教育的内容辐射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去,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环境,使学生时刻置身于无声的养成教育氛围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
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快乐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体育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体育既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休闲的重要活动内容,是“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6]。
2.1休闲体育思想基础
休闲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内容和追求的目标,由此也构成了人对自己生命的责任[1]。古希腊的亚历士多德,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7]。1899年始休闲被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美国学者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方式。随后,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指出休闲的三个特点,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9]。
在我国,于光远先生对休闲的论述直指体育[10]:“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有玩的文化,要玩的有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0]
2.2休闲体育人本价值
休闲体育是一种“自由”的体验。“自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看,是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活动;从主观上说,指运动体验中的自由感。人们只有在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运动中,面对着开放的冒险和无定的行动时,才可能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心情愉悦,从而感到运动是受自己支配的活动,是自己理想与愿望的表达,是自己体力和潜能的活动享受,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休闲体育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体验存在着一个强度问题,从“消遣”到“放松”到“愉悦”再到“畅”,快乐体验的强度在逐步加强。“畅”(Flow)是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休闲时的一种最佳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
休闲体育是一种领悟生命意义的体验。在休闲体育中,休闲者不仅使身体器官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放松、舒适、愉悦,而且休闲者还可以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的高级需要,领悟到自己与自然、社会的融洽感、认同感以及审美感等。休闲体育的过程是领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为展示个性提供了生命的舞台。休闲体育相对的自由与其运动的特殊性给我们提供了发展亲密关系的空间;人们通过休闲体育实践、透过休闲模式中的符号运用来体现个性和展现自我。
3.休闲体育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3.1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价值观
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然而在基础层次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人的价值观念。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与其如何看待自己及他人生命价值有直接关系,与他的人生观、生命观和幸福观密不可分。休闲体育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能与自然界亲密接触,在与他人互动交往及自由选择的运动方式中,使个体从枯燥、机械的劳动环境中摆脱出来,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促使隔阂和疏远得到消除,让被损害的人性得到宣泄和复归,为人类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和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有所依、身有所安。大学生要做到和谐健康发展,就首先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是分工高度细化的社会,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多样而复杂。社会角色变换的复杂性常常导致生活行为的冲突,因此现代人生活方式常常是不整合的。休闲体育的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观念有助于克服这一缺陷。
3.2以休闲体育的参与为改善生活方式的切入点
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采取不同的途径。利用体育手段培养青少年应当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惯例。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人的健康,竞技娱乐是随着体育外延的异化和扩大化后的结果。[11]人们常常认为健康增进的效果取决于身体锻炼的程度,“‘锻炼一词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特殊的艰苦性。革命导师曾使用了‘痛苦的经验等词语来表述锻炼者(精神上)要经受痛苦的磨练。在此之下,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取得健身效果,也喜欢把训练和比赛过程渲染得异常艰苦。”[12]由此人们对于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同时由于后现代消费主义的肆虐,人的潜在欲望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和大众传媒不断激发出来,片面追求感官的刺激、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的精神极度空虚和堕落,生活也变得庸俗和浅薄。由于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于是体育生活化悄然而至。[12]休闲体育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3.3构建休闲体育教育,拓展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途径和内容
随着休闲体育不断为人们认同,休闲体育教育应运而生。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
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1)通过针对性传授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对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志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科学积极的休闲体育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和休闲体育态度, 使他们学会有价值地、明智地、自主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选择,逐步养成的个体较稳定的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和休闲行为习惯。2)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培养人们科学的休闲健身娱乐方式和掌握正确的运动休闲技能,同时,引导他们正确了解自己的休闲行为,选择符合自己休闲价值观的休闲方式,从自己的兴趣、期望和特长出发,选择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休闲活动或休闲体育项目;3)通过休闲体育教育,积极弘扬科学、健康的休闲活动,遏制不良休闲活动的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影响不断增强。通过休闲体育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观念上要培养关爱生命、和谐发展的人本观,在操作中要突出休闲体育的作用。致力于克服不良的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改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立伟.休闲体育:一个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历史范畴[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5-8.
[2]王飞加.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518-520.
[3]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D].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
[4]孔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00.
[5]王飞加.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9-61
[6]于涛.阶段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评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1):32-35.
[7][8]马惠娣.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研究,2001,(5),17-21.
[9]石振国,田雨普.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80-83
[10]张永军.人力资本视野中的休闲体育与健康存量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49-52
[11]欧阳静仁. 后现代语境下的休闲体育解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82-84
[12]陈融.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2,(2):12-13
作者:
彭丰 倪双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