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升 徐万治
摘要:相声是一种让人发笑的语言艺术,“包袱儿”是它能产生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相声中的抖“包袱儿”恰恰和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相契合。本文拟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实例分析相声幽默效果的某种成因。
关键词:相声 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1.0相声概说
众所周知,相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自清朝同治年间兴起于北京,到现在已发展了一百多年。据说相声中有两个基本段子,一个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这四种人的动作;另一个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北京城外这四种人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以“说”为主要表现功能,而以抖“包袱儿”为主要艺术手段的表演则是直接抓住观众的法宝。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将“包袱儿”构成的艺术手段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用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直接将内容加以强调(重复,机辩);或以喜剧手法将内容加以夸大(夸张);或以揭露的方式将内容予以否定(否定,矛盾)。另一类是用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有意先将内容加以歪曲(曲解,双关,错觉,误会);或借媒介将内容加以陪衬(映衬,对照,假托,道反,譬喻,假借)。(侯宝林,1983:97)这些手法在相声中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2.0格赖斯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理论是西方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解释自然会话过程的一种学说。谈论会话含义要先说会话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H.P. Grice提出的。Grice认为,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串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他们通常是合作的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个原则叫“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1975:45-48)他还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体现为下述四条准则(各条准则又包括若干次准则):
1)量的准则:尽量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
2)质的准则:提供的信息要真实。
3)关系准则:所讲的话要有联系。
4)方式准则: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戴炜栋,何兆雄,2002:92)
上述合作原则是使会话正常、顺利进行的基础。尽管是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每当我们和别人交谈时,以上的“合作原则”都在我们头脑中起作用,指导我们的言语行为。(姜望琪,2000:41)人们在谈话中如果要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就必须遵守上述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故意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察觉到,而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说出的话就会产生特殊的话语意义,即“会话含义”。
3.0实例分析相声中的会话含义
有趣的是,现实会话中的参与者在几乎总是遵循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同时,他们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这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因不同的原因而被违反,当它们被公然“违反”的时候,“会话含义”就会产生。作为现实生活会话的艺术再现,相声中的对话一方就往往故意违反这些准则,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进而抖出各种“包袱儿”,达到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几则传统相声片断来说明:(以下语料全部选自《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王文章,2005))
(一)违反“量的准则”
所谓“量的准则”即指所说的话要有足够的信息。它包含两个次准则:(a)所说的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在相声会话中,这一准则常常被谈话一方适时违反用以制造“包袱儿”,引出笑料。如相声《一顿饭》是赞扬一位交警帮一位老太太的故事,故事中的警察原本不认识那位老太太,他是根据纸包里的字条得知老太太的住址的:
(1)乙:是啊,这老太太姓什么啊?
…
甲:不是,过去我也不知道,后来由于那个小包儿告诉我了,我才知道。
乙:噢,那位同志姓包啊?
甲:哪个同志姓包?
乙:你不是说小包儿吗?
甲:小包嘛。
乙:他小名叫小包儿?
甲:谁小名叫小包儿啊?
乙:什么包儿啊?
甲:一个手绢儿包着东西。
乙:噢,手绢包儿啊?
这个“包袱儿”的产生便是由于甲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即违反“量的准则”中的第一个次准则,没有说明小包子是个纸包而不是人名,只让乙一步步认真地去“纠正”,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违反该准则的第二种情形是:一方提供了过量的信息而产生笑料。如在《婚姻与迷信》中:
(2)甲:青年男女结婚以后,你不搁花生它也照样生孩子呀!
乙:是啊。
甲:你把我弄花生地去也生不了啊!
乙:咳!
在这两组对话中,甲只需说青年男女结婚后自然会生孩子,就已足够了,但他却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的第二条--所说的话不应超出需要的信息,即后面一句话是多余的。甲正是利用这句多余的话,创造出特殊的会话含义,讽刺了旧式婚俗中的迷信现象,于诙谐中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二)违反“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要求谈话人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它也包含两个次准则:(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相声中违反质的准则的现象也很常见,表演中一方会故意说一些虚假、模糊、夸大其词、缺乏证据、不合事实的话,让听话人推导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含义,以此来制造笑料。如在《离婚前奏曲》中:
(3)甲:划船有什么好玩的呢?…
…
甲:所以我不喜欢。可是有一天下了班,我去找小吴。我说:“贞,我们去看一场电影好吗?”“不!划船多好玩啊?”她要划船,你说怎么办?
乙:怎么办呢?你就说不去啊。
…
甲:我说:“你这个提议非常好,划船好啊,划船有意思嘛。划船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肌肉发达,据说能够预防大脑炎,还能够治疗肺结核,好极了。我从打记事那天,我最喜欢划船喽。”
乙:你这不胡说八道嘛!
甲:她喜欢的事情,我就应该喜欢嘛。
在这个相声段子中,甲本来不喜欢划船,可是为了讨外面女友的欢心,当对方提出要划船时,便满口答应,并对划船的好处说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假话--预防大脑炎,治疗肺结核,说话人明显违反“质的准则”,令人捧腹的同时对社会上那些喜新厌旧的现象给予了辛辣的讽刺,这就是会话含义产生的艺术效果。除了违反“质的准则”,这句话同时也是违反了“量的准则”来制造笑料。
(三) 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会话双方所说的话前后要有关联,不无故转移话题。相声会话中利用违反这一准则抖出“包袱儿”,产生会话含义的例子也很多。表演中会话一方故意中断话题间的关联或者突然突破与原话题语境的约定联系,另一方由于意识不到话题已经转移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尴尬、滑稽可笑的境地。请看下例《打百分》中:
(4)甲:坏了,前天科长交给我一张三千八百元的支票让我登到账上,然后存到银行去,我给忘啦…
乙:忘了送银行去了?
甲:忘了搁哪儿了。
乙:啊!丢了?!
甲:我赶紧把兜里东西全掏出来,找了半天也没有,可把我急坏了!
乙:你对工作太不认真了!
甲:我赶紧打开抽屉,大抽屉、小抽屉、桌上、桌下全找遍了,没有啊。
乙:谁让你净惦记打百分儿了。
甲:最后把桌子搬开,总算找出了一张--
乙:支票?
甲:大王。
天天想着打扑克,工作不专心的甲,竟然不知道把一张支票弄到哪里了,于是赶紧翻箱倒柜到处寻找,最后把桌子搬开,说“总算找到一张”,很自然地,乙继续承接上文语境以为甲已经把那张支票找到了,但没想到甲的回答却突破了与上文话题间的关联,一下子跳转到了“大王”--还没离开扑克。这样的结尾和上文的一连串的描述是有很大距离的,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乙的配合下,甲成功运用关系准则的“违反”,制造了悬念,抛出了笑料,进而突出了主题,嬉笑之中对那些工作马马虎虎之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四) 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避免歧义。避免歧义是方式准则的要求,但在特定语境中,说话者有意识地利用歧义,使某句话本身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在双方对话中可以发挥出富于幽默情趣的语言效果。相声也长于此道,时常故意利用歧义制造“包袱儿”以产生笑料,请看传统相声《猜谜语》中的一段:
(5)甲:“一竖,一边一点儿。”
…
乙: 您这个字念“小”啊。
甲:哎,姓卜的卜。
乙:卜?那怎么会一竖一边一点儿。
甲:那不是,一竖,一点儿吗?
乙:哎,不对呀,你不是说,一竖一边一点儿吗?
甲:是啊,那不是,一竖,就一边,一点儿吗?
乙:好嘛,那半边呢?
甲:那边没点儿啊。
乙:那边没点儿啊?
甲:那边再点儿,那不成两边两点儿了吗?
乙:好嘛,我哪知道一边一点儿啊!
这个段子中,“一边一点”,既可理解为竖的一边有一点,也可理解为竖的两边各有一点,无论你作何种理解,反正都能难住你,这段相声正是利用语句意义的这种歧义性,制造出语趣盎然的幽默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需要指出的是,产生会话含义的歧义句大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安排的,其中的含义只有了解说话人实际情况的听话人才能推导出来。
4.0 结语
通过分析会话含义理论在相声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相声这种我国独有的语言艺术形式也可以用西方语用学理论成功加以解释。此外,我国的相声还有着许多不同于笑话、国外的脱口秀等其他幽默形式的独特之处:一是一段相声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儿”,一个“包袱儿”又往往一次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多个准则或次准则;二是相声的“包袱儿”一般是层层深入,往往直到最后才把关键的大“包袱儿”抖出来,逗人大笑,引人深思;三是优秀相声段子中的“包袱儿”的分寸把握恰当,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包袱儿”的这种独特魅力,才使得相声经久不衰,成为我国特有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在相声幽默语言的形成机制中,还包含着更多的语用因素,值得我们今后对这一机制的形成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 Morgan (eds), 1975:45-48.
[2]戴炜栋,何兆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2.
[3]侯宝林口述.侯宝林谈相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97.
[4]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1.
[5]王文章.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作者:
刘升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徐万治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