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荫初
摘要:该文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创新型教学。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模式;观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现代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学生体质、知识与动作技术的教育,更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教师观念陈旧,还是以“三基”教学为主体,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墨守成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还大行其道,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培养。那么,在体育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必须得到重视。
1.更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观念
1.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
有人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的因素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填鸭式教育为创新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展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均为一贯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基本相同。经过多年体育教育的中学生,大部分已厌烦那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应实行半开放或全开放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实行学生分组轮流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机会。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准备活动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还要从根本上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废除“训练式”,采用“诱导式”,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快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这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创新之母。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围绕“学”而教,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的教学效果好得多。通过这种“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传授学生一些创造技术,引导学生培养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教学时,可从实际出发,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加工,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和推理,通过集体成员无拘无束的思维交流,从而产生新的启发、新的共鸣、新的思索、新的灵感、新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提出发展上肢力量,让学生设计锻炼方案,大家一起进行评论,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练习。
2.3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激励创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景,激发学生思考。而提出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实物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因势利导地提出明确要求,拓展学生思路。同时要注意满足学生求异、进取欲望,促使他们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思维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确发展。例如:我在篮球教学中,很多学生不等我宣布课堂内容,也不等我讲技术动作,就做起了NBA球星乔丹的运球急停跳投、后仰跳投、突破上篮等技术动作;做起了姚明在篮下转身投篮,冲抢二次篮板,进行二次进攻。此时,我先参与到防守、进攻等活动中,后来才鸣哨叫停,讲一些篮球规则,提出一些篮球技术上的建议,让学生懂得要打好篮球,首先要把基本功打扎实,才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动作来。通过我的提示,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投篮的,运球的,运球突破的,分组比赛的……场面异常活跃。
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在课改中只要树立新的教学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充分利用情景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考评系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步标.人体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