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交流利弊刍议

2009-09-27 07:07
魅力中国 2009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

王 镛

中图分类号:TN949.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075-01

摘要:中电子交流有广泛、开放、隐蔽、多样、灵活等诸多特点,但也有信任、安全以及淡化人际关系和成瘾等弊端。必须对其全面认识,以更好造福人类。

关键词:电子交流;互联网;人际交流

本文中所指的电子交流,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传播工具,进行远距离的交流方式。这是与共处于同一个空间、不依靠任何媒介进行面对面信息沟通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它以其强大的功能正在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超乎想像的影响。为使其更多地造福人类,不能不对其利弊得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本文仅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谈谈粗浅看法。

一、电子交流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较

1.广泛性。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信息交流主干道。

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达1.37亿,至2008年6月,已增至2.53亿,短短一年半时间几乎增长一倍。同样,在近6年里,我国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增长了数百倍,平均每天有十数亿条短信在指端传递。从世界范围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当“IPV6可以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域名”成为现实的时候,电子传媒就可以在全球60亿人之间建立起连接每一个人的交流通道。这样大的规模,是任何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

2.开放性。对于普通人说来,要在一般的大众媒体上发布信息,与他人实现交流,往往受到诸如文字能力、认识水平、信息内容、甚至财产多少的限制,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但是,作为电子交流主要手段的互联网则无此限制,只要你不发表违法言论,尽可以随意发言。你对什么有兴趣就可以谈什么,你有什么看法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你的看法。而且,你的言论面对的是全世界的网民,其影响力比一般的传统媒体还要大。这种开放性,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3.隐蔽性。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之间交流的内容也

没有第三者知道。在以文字形式提出意见或发表文章时,也不必属真实姓名。虽然网站管理人员可以查知你的IP地址,但却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网上注册也不必非要用真实的个人资料。这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从而为一些特殊的交流需求大开方便之门。

4.多样性。互联网这种电子交流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以实现多种多样信息的立体传送。它既可以传送文字,也可以传送图像和声音。这种技术,真正把“多种媒体”的功能集中于一身,在互联网产生以前,人们对这种传输信息的方式只能是在想像中出现,而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5.经济性。互联网上的沟通是比任何其他交流方式都要节约的。亲人远隔重洋,可以在网上通话;远程传递文件、图书等资料,可以用电子邮件瞬间解决;需要向多人传达信息或布置任务,可以通过网络召开会议;发送一条手机短信,其费用微乎其微。对于在网上进行营销活动的商品交易领域说来,就更是如此。

6.灵活性。电子交流是可以全天候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只要线路畅通,只要交流双方愿意,就不存在任何交流限制。你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联系,哪怕是在凌晨与午夜,哪怕是外面大雨倾盆。即便交流对象不在线上或未开手机,你的邮件或短信照样可以发给他。上网的电脑有了便携式,手机更可以带在身上,不受时间与距离的限制,其灵活程度不言而喻。

二、信息交流存在的弊端

电子交流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产物,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你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大事,鼠标轻击即能购来中意之物。此外,享受与世界各地友人网上聚会聊天的乐趣,体会发贴得到八方援助的喜悦,更是能让你感受电子交流带来的神奇和美妙。那么,这种交流方式是不是只有利益,而不存在弊端呢?当然不是。以下几点,当是它的主要问题:

第一,信任问题。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信任是一切交际的基础。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对任何人都敞开着大门,所以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网上也确实存在着大量虚假信息和垃圾文字等东西。由此构成了电子交流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二,信息安全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信息的传递中难以确保信息不被删改、伪造、截取和滥用。虽然目前各种关于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不断完善,但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这就给一些存心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

第三,电子交流的频繁运用正在起到淡化人们关系的作用。比如逢年过节,发一条短信作为对亲人、朋友的问候,而不必大老远地跑去登门拜访,这虽然方便快捷,简单省事,但却起不到见面时那种感情沟通的作用,而且由于电子交流可以使用复制技术,短信内容往往又是转发一个现成的帖子,这就更加降低了感情的浓度;再比如人们之间有些相关的事务需要沟通处理,有些信息需要告知,一个电话打过去,或是一个帖子发过去,也就大致解决了问题。长此以往,交往频率就会越来越低,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使得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够稳定。许多人越来越习惯于单纯的依靠某种媒介如声音、文字来与人交流,逃避现实中的面对面传播,逐渐形成人际传播中的“媒介依存症”。人们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越来越多,但是却也越来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内心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并不会得到缓解,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孤独感。

第四,电子交流存在使人沉溺于网络的副作用。迷恋网络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这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甚至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正如精神病专家托尼诺所说:“长期的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

上述这些不足之处,其实并非电子交流这种工具本身的过失。在对工具的运用上,其利敝完全取决于人的态度和作法。正如火种,既可以造福,又可以成灾。只是我们在分析这种工具的特点时,却不能不指出这些来,以便对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崔思玲《人际关系对话录》1999年版

[2]邬晓鸥《网络营销与信息交流》载《情报科学》2003.5

[3]时统宇:《收集短信火暴的文化基因》,《青年记者》,2006.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