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经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而努力。在电信发展的100多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传输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再次得到重视。
1982年1月,中国第一批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紧接着公用电话遍布北京的街头巷尾,在电话进入家庭之前,市民打电话用的主要就是它,一般胡同口两头都有。每个公用电话摊负责着周围一片街坊,有电话打来,就在专用的小本上记下:某某门牌号、找谁、回电号码,然后拿着去“传呼”街坊。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北京市内短途电话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打往外省市的长途电话却非常不便,大家都得到西单的北京电报大楼或大的邮电局去打,而且线路非常繁忙,经常堵塞,致使电报大楼里打电话的都带着午饭排队去打。
现年62岁的赵先生回忆去北京出差时在北京站邮电局给家里打电话时的场景:“营业厅挤满了人,可是北京打往山西的线路只有1条,打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不通。通话质量很差,打长途电话像吵架,喊破了喉咙,连房间外面的人都被吵得受不了。话务员耳朵上戴着大耳机,脖子上挂着俗称‘牛角的话筒,一天下来也很辛苦。”
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解决,福建省在1982年率先引入了日本F-150万门程控交换机。这项工作从1979年底开始,在设备选型阶段,我国先后与富士通、NEC、爱立信、菲利浦等8家厂商谈判,并到日本进行了短期的设备选型考察,之后,我国提出了“技术先进、性能可靠、适应性强、价格便宜”等选型原则。经过多轮技术和商务谈判,当时的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在1980年12月24日与富士通签订了引进合同。市话设备于1982年1月30日从日本横滨发货,4月12日安装完毕,11月27日零点正式开通。
全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开通,掀开了我国邮电高起点、跳跃式发展的序幕,引发了全国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的浪潮,我国逐渐进入了程控电话交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