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3日 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成立

2009-09-27 06:10
中国计算机报 2009年35期
关键词:物理所内参服务部

对于中关村乃至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1981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中科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和15个伙伴聚集在物理所的一个破旧仓库里,“偷偷”成立了一家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作为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它的成立在计划管理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开启了一个神奇的知识经济新天地。

1979年,陈春先应邀到美国进行核聚变技术的专项考察。波士顿周围128号公路两侧科技转化为产品的状况和硅谷苹果公司的创业传奇,极大地震撼了陈春先。1980年10月,陈春先在北京等离子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针对美国科技转化为产品的状况作了题为《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的发言,提出了美国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

陈春先建议成立一个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组织,推广在美国看到的“技术扩散模式”,建立中国的“硅谷”。1981年10月23日,陈春先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主要业务是做技术咨询。由于服务到位,很快就赚了3万元。陈春先很高兴,他给服务部的人发津贴,按当时的工资标准,相当于长了两级工资。但是,这一件事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领导认为陈春先的做法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1982年,服务公司的工作受到阻碍,服务部被查账、封账。

转折点出现在一份内参上。1983年,新华社记者潘善棠写了一份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陈春先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明确支持。

在他的示范效应下,科研人员活跃起来,纷纷走出那道院墙开辟另一番天地,中关村地区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1984年,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先后成立。

在这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变化背后,海淀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主动为新办科技企业排忧解难,在1984年4月召开的海淀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新型产业”作为海淀发展的战略措施和目标。

到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经有148家,这就是后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猜你喜欢
物理所内参服务部
20世纪40年代政府对 中央研究院的行政考核
内参报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出圈”
物理所氧化亚铜新能源材料分析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除四害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中科院物理所:创新“沃土”是怎样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