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微机拓荒期无疑是令人激动的年代。长城0520CH、CCDOS这些经典之作,早已成为我国IT产业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我国在微机拓荒期所作的开创性工作,却鲜为人知。
1973年,作为我国电子工业的主管部门,四机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决定由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四机部6所成立联合设计组,以Intel的8008为蓝本,研制DJS-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项目的实施主要是由清华大学自控系(计算机系的前身)牵头。
设计组借助显微镜等仪器分析了8008以及1974年面市的Intel 8080和摩托罗拉6800后得出结论,依靠国内当时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和装备状况,是不具备研制类似Intel 8008、8080这样集成度的微处理器的条件。
于是设计组选择了化整为零的技术路径,将微处理器分解为31块芯片,这些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与当时清华自控系半导体车间的工艺水平相当。于是在四机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多个系协作,最终研制成功DJS-050所需的所有芯片。清华自控系因此成为国内MOS电路的发祥地。
1977年4月,联合设计组研发的样机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我国第一台微机诞生了。
科学研究往往是并发的,以大型机和巨型机为研究方向的中科院计算所,在看到英特尔、摩托罗拉、Rockwell等半导体公司角逐8位微处理器市场,敏锐地觉察到微机巨大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多项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研制项目,其中,就有微机汉字操作系统。
相对于拼音文字的西方信息处理方式而言,中文信息处理要处理的常用汉字就有6000多个,汉字总数高达5万多字,这在当时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十分有限的硬件条件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1980年开始,计算所对汉字输入技术、汉字输出技术、汉字字型技术和汉英兼容技术展开了全面的研究,最终于1983年在Zilog公司Z80微处理器架构上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汉字微机操作系统GF20/11A。之后,GF20/11A在汉字处理技术上的设计思想和开拓性的工作,推动了CCDOS等基于PC的汉字操作系统的发展。
此后,我国微机技术的创新重心也随着IBM PC 成为市场主流而转向PC架构。1983年底,PC兼容机长城100DJS-0520A和首套PC兼容汉字操作系统CCDOS诞生。
1985年6月,具有完整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问世。从此,我国PC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