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根”

2009-09-27 07:07李章军
中国记者 2009年9期
关键词:延安工作者内心

李章军

参加“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是我第二次去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一如上次,深受教育。

艰苦卓绝的环境,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这段传奇。虽然历史的年轮变得越来越沧桑,但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力量,这历史本身“是鲜活的,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延安,一直在我们的心里。

历史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延安是我们这个群体不能绕开的地方,不去是人生的遗憾与缺漏。去延安,是对历史的现场感受,是每一个党员不可缺的必修课。

现在,党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但是能够“铁肩担道义”的有多少呢?偶尔为之的有,一直在做的不多;不能不看到优良传统与正确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看惯了经济发达地区的欣欣向荣;我们习惯了让专家解读、看专家视野……往往忽略了有西部,有农民……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滥俗广告等等,这些都在拷问我们的良知。

青年编辑记者要纠正存在的不良作风和文风,更多地认识国情,更多地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延安是一个合适的地方。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它都具有典型性。

寻根

在被誉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摇篮的清凉山,我们面对宝塔山宣誓;在一孔孔窑洞前、在一件件革命文物前,我们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国家和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

与陕北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洗礼。老乡会把最好吃的端出来,会把最好的屋子让出来,会真心实意地对待我们。我们感受到乡亲的朴实善良和热情贴心,我们被感动了。

对我而言,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不少,但是以往都是带着采访任务去的,这次不同,内心和他们更贴近些,更容易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沟通。

我们是去寻“根”的,寻新闻的根。但是我觉得“根”不只是在延安和清凉山,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内心都有“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到延安去,是去找养料,找能够让内心的“根”茁壮成长的养料。当这个“根”变得牢固而不可动摇的时候,我们的脊梁才能挺得直,我们的人才能站得稳,我们这些记者,才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为人民说话的记者。

感悟

参观枣园那天,下着细雨。

在毛泽东故居前,一张石桌、两条石椅勾勒出当年的伟人接受美国记者斯特朗采访时的情景。毛泽东以政治家的智慧、军事家的魄力和文学家的自信说出那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周恩来住过的窑洞里展示了一件斯大林送给他的皮衣。这件皮衣平常是御寒的衣物,雨天可作雨衣,睡觉时可当被子,因此被称为“三用大衣”。

“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精神,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的话。滋润了我的心灵。

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的盛况,24面红旗悬在两边。礼堂、讲台与排排坐椅已显陈旧,但却透着历史的味道,那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正等着我们去“触摸”。

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传奇,吸引了我们。来到延安,“触摸”那一个个革命历史遗迹,修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缺漏。

有激情才能做个好记者,有感动才能写出好报道。去到中国的农村基层,才能了解实情、砥砺意志、陶冶精神,不经意间的细微处的收获,也许就会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延安工作者内心
关爱工作者之歌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