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苏 陈 边
一件事情有理无理,真相如何,不是仅靠愿望就能昭示天下的,必须要有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具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
反过来看,公信力不足的社会,则必定带来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社会行为上的无序,正常生活将无法维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讲话中,把公信力与影响力联系在一起,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一
新闻传播的缺位或者公信力不够往往会带来小道消息满天飞。由于传闻造成的社会性恐慌,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当一个社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危机性事件时,非常需要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及时起到辨是非、示真相、正视听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沸沸扬扬的社会热点问题上,某些权威的声音总是慢一拍。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逻辑:类似的事情,领导掌握就行了,最好不让群众知道,否则不利于社会稳定。这种貌似合乎情理的逻辑,导致新闻传播严重缺位,要么三缄其口,要么遮遮掩掩,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往往直到事态严重、愈演愈烈、难以收拾之际,在如山的民情倒逼之下,才有人站出来,而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都无法挽回。
社会公众面对重大危机产生的极度恐慌,主要源于获取新闻信息的不足和不及时。时效滞后、信息残缺的新闻传播往往谈不上公信力。
其实,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并不神秘。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充分占有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公信力是信息传播的伴随要素,透明是公信力的前提。
二
中国社会正面临深刻转型,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关系的互动产生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热点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增多;民本意识的觉醒,对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党报作为我们党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以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在第一时间抢占第一热点,既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所在,更是提高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的重要着力点。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引导,它的作用大、范围广,具有全面引导功能。因此,新闻传播引导的公信力和适时性十分重要。信息干预必须依靠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可以说,从经世致用到以德治国,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就是“载道”。信息社会条件下,增强有公信力的传播,并不只是传媒的事情,也是全体干部和公民的事情。信息的背后是人,所有传播行为都由掌握着传播工具的人操作,大到报社、电台、电视台;小到手机、个人电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也都是坚持具有公信力的传播这个链条中的一环。
当 前,战胜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尽快走出低谷,也需要有公信力的传播。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某种程度上讲,市场信心的树立来自对各方面真实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信心的提升,需要权威信息的支撑;有公信力信息的充分传播,是各级干部和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是面临重大事件,越是应该承担好社会责任,通过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引导舆论,提振信心。
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大家有一个共识,这就是市场经济也是信心经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信心的树立来自对各方面真实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信心的提升,需要权威信息的支撑;信息的客观传播,是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越是面临危机事件,传媒越是应该承担好社会责任,通过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引导市场舆论,提振市场信心。
三
着眼开放时代面向全球的舆论环境,敢于说话是信心的表现,善于沟通是文明的能力。现在我们更要善于首先说话,说有公信力的话。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世人瞩目地位,但是经济上肯定、政治上否定成了国际一些传媒对待中国的取向,中国的主张,强势的西方媒体总是给予负面的解读,并冠以不合道理的原因解说。这是与中国发展的因果关系背道而驰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声音必须得到合理的放大,不能设想没有麦克风可以正常地开大会,同样,没有强大的媒体工具,一个国家也不能够立于世界之林。新闻必须具有广覆盖的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道理。在实力的比拼中,重视新闻的观念建设,是与传播能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事情。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竞争,除了体现在综合国力等硬实力方面外,还体现在舆论传播上竞争。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是软实力重要一环。党报是舆论主阵地,根本任务是通过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巩固、壮大舆论阵地,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有效传播,提高国家软实力。
四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谈到新闻舆论时说:“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选择,第一个就是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也就是有没有公信力。具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不占领舆论高点,就会让小道消息甚至流言漫天飞舞。传媒作为社会公信力的最主要的载体,就要坚持通过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渠道。
掌握强大传播手段的西方媒体,往往就是用大容量、快节奏来把握舆论高地。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公信力这个基本的因素,传播的是缺乏事实与不符合客观真理的信息。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西方媒体对我们进行了各种歪曲性报道,《求是》杂志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根本的反击,根本点就是西方媒体失去了公信力。
我们应该掌握并遵循现代传播的一些客观规律。例如,信息传播呈现出先发性效应。实验表明,第一次传播的信息有较高的信任度;如果后发,那么接受者不容易产生信任,一般需要经过多次的强化发布才能更改认同。生活中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例如,人们普遍自幼接受了“蛇是可怕的鸡是可爱的”这样一个顺序发布的信息,虽然多数蛇是无毒的。可是当禽流感发生后,鸡的威胁大大增加时,不管你如何努力发布“有病毒的鸡比蛇可怕”的信息,人们普遍还是对蛇的防范超过对鸡的戒备。
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既反映党和国家的倡导,也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就会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五
越是在形势复杂的时候,越是在信息渠道多样、舆论多元的时候,越是要在热点引导中发挥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公信力强的作用。要在热点问题的报道中及时跟进,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自己的评论和引导。
要想取得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信息公开是前提。因此,热点的引导还需要相关部门的主动配合。自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宗明义讲明了条例制定的目的: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其核心词是人民、透明、服务。这为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赋予了责任和权力。
同时,作为媒体,要从报纸的新闻观念到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全面变革。要建立创新型的新闻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夯实报纸公信力的制度根基;要把责任感化为导向意识、职业精神和宣传艺术,在强化主旋律报道中提升党报公信力;要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办报始终,以亲民性、亲和力、亲近度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要强调文体创新,强调标题的美感、动感,版式编排也应适应读图时代和信息快餐化时代的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