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虎
今年2月18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灌南县“惠民工程”变身豪华办公楼(主标题)有基层干部议论,如此“挂羊头卖狗肉”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副标题)》的报道,批评了江苏灌南县打着“惠民工程”的旗号建办公楼的做法。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修建政府办公楼的情况下,灌云县发生的事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反面案例,极具警示作用,说明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国家政策的严格执行。
近两年来,《经济参考报》在经济报道领域尝试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围绕党的十七大以来与经济有关的热点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改革、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等等,组织策划了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其中许多稿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推动了实际工作。我们体会在舆论监督报道上应注意把握好六个点位。
一、为经济中心服务的宗旨
今年1月6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风电设备招标公然指定韩国货(主标题)“潜规则”堂而皇之(引题)》的文章,披露了国内两家风电发电商在设备公开招标中,竟然置国内已成规模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并大量出口美、日、法等发达国家的设备而不顾,反而指定要求选购价格高出国内设备一倍的韩国设备的违规事件。稿件发表后被千余家网站转载,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舆论强烈关注,国家有关部门也介入了解,两家公司先后做出积极反应,并采取了整改措施。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观念、意识、管理方式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发挥着阻碍作用。新闻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与呼,旗帜鲜明地批评监督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各种现象。
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记者采访中可以发现诸多线索,群众来信也提供很多素材。报社在研究、策划、决定做监督性报道时,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要求的人和事。对一时拿不准的新探索、新事物如果报道,只报道过程,不作结论,更不擅自评判、批评。
在明确这样的宗旨下,我们的经济监督报道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没有犯方向性错误。
二、紧扣当前关注的热点
今年3月30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潍坊市寒亭区红头文件指令干部替开发商卖房》,文中报道区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替开发商卖房,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认为,政府下红头文件强制推销商品房是“媚商”行为,是以滥用行政权力为代价的。地方政府一旦逾越了法治与公平,形象将受到极大损害。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社会热点,舆论监督报道尤其要紧跟热点,这是取得成功和良好社会效果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民生问题,老百姓最为关心,媒体应该高度关注。
2008年11月3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山西定襄:县长“追星”荒了民生》的文章。指出,山西省定襄县为了凝聚人气、招商引资,近三年来先后四次邀请明星前来助阵,结果项目没引来几个,钱却花去1000多万。与此同时,县里大量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因为财政困难而搁浅。
领导追星、政府买单,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家明令禁止。这篇报道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许多地方一方面民生问题成堆,一方面却大搞形象工程。为此《经济参考报》持续加强这类监督报道,呼吁社会监督,减少此类现象发生。2007年12月11日,头版头条刊登《苏北穷县灌云要“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主标题)亮了城市的“面子”伤了民生的“底子”(副题)》的文章。披露江苏省灌云县人均生产总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市低保预算资金等在全省的建制县中均为倒数第一,却耗资1500万元及巨额电费,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
三、揭示表象后面的本质
2008年11月20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土地财政”寅吃卯粮难以为继》的文章。“土地财政”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报道指出,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60%以上。文章提出警告:一些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已走到悬崖边,“土地财政”寅吃卯粮现象将难以为继,并提出建议应尽快开征物业税。
长期以来,媒体的舆论监督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活、社会现象、贪污腐败、法制案件等方面,而对经济方面的舆论监督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领域的舆论监督报道,问题复杂,难于采访,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专业知识,还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一个经济问题往往涉及诸多因素,产生诸多影响,如果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了解上,结论往往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经济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一定要对现象进行层层剥离、解剖,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深入本质。
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财政”,却没有看到火热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这篇报道由点到面,一个个数据,层层递进。
四、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
2007年10月29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河南固始的排场不太像贫困县(主标题)、财政收入两亿六建座大楼一亿多(引题)》。披露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严格控制修建办公楼的情况下,记者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固始县采访发现,当地一些部门对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以资金紧张为由无心过问,却拿出巨资竞相违规修建“豪华衙门”,其中县行政服务中心大楼项目耗资过亿元,相当于该县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固始位于河南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人口160万,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2006年县财政收入2 .6亿元,财政支出九亿元,工资发放依赖转移支付,用当地一位官员的话说是:“固始县财政不仅是一个穷财政,而且是一个转移支付财政。”而记者在最繁华的蓼城大道看到,一幢幢气派宏伟的政府机关大楼拔地而起,数座办公楼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建设。
文章发表后,网站纷纷转载,多家媒体跟进,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派员调查,固始的做法很快得到了纠正。我们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选择上,有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就是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党和国家立场就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以,监督对象的行为一定是违反了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没有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一定不作报道,绝不自我判断,“好做包公”。
五、做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2008年3月21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内蒙古乌海市“一号民生工程”两年没进展(主题)无财力补贴棚户区搬迁改造投巨资违规建豪华办公楼(引题)》。披露占内蒙古乌海市市区人口1/3的居民蜗居棚户区盼搬迁,市政府强调财政困难未给迁建项目补贴现金,却斥资1.5亿元建豪华办公楼。内蒙古乌海市“一号民生工程”—棚户区搬迁改造项目热热闹闹喊了两三年,至今没有大的进展。
做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最终目的,离开、偏离了这样的目标,舆论监督报道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了根基。做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也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根准绳,只有紧紧抓住这根准绳,舆论监督报道才能赢得读者的支持,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经济生活中,真、善、美是主流,假、恶、丑是支流,媒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同时不能回避矛盾、问题,要报道负面典型,警示社会。回避矛盾,不敢触及矛盾,等于是放弃主动权、话语权。
2007年3月23日,《经济参考报》第四版刊登《鄱阳湖:长江“最后一盆清水”深陷危机》的文章。披露2006年7月以来鄱阳湖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原来积累的渔业资源萎缩、瓜分湖区、水污染、捕杀候鸟、湖区种树、非法挖砂等问题全面暴露,是长期渐进式生态环境破坏后,鄱阳湖生态陷入生态危机的集中反映。
稿件发出后,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六、坚决杜绝虚假报道
近几年,每年都有若干条大大小小的假新闻“隆重出场”。假新闻的制作,有的一个人用不了一个小时,最多几天,就能炮制出来,但造成的影响却是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全球,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或利益,或影响一个产业的生存发展。
记者采写和编辑处理经济舆论监督报道时,一定要想到:我们的手下有党和国家利益,手下有千万人的生活和利益,手下有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生存或死亡。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采编经济舆论监督性稿件时,不能片面追求曝光和轰动性效应,避免走入炒作误区。
真实准确是经济舆论监督报道的核心,必须坚决杜绝虚假报道。从选题、策划到采访、写作,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处理,稿件必须履行流程到最后总(副总)编辑审阅、拍板,从一般稿件到重要稿件,监督报道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认真、细致、扎实,以确保稿件真实、准确、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