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009-09-25 07:48赵冬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成因现状

赵冬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依赖观念的影响、科技体制的束缚以及政府政策的制约。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应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132—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将知识等创新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力、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上述四个方面能力都得到显著增强。

1.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增强。创新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从人力资源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平稳增长,2003年二者分别为328.4万人和225.5万人,2007年达到454.4万人和312.9万人,分别增加了近40%。从财力资源来看,科技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持续上升。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2003年为839.3亿元,2007年达1 703.6亿元,是2003年的2.02倍。近年来,我国研发费用支出总额也不断增长。2003年总研发费用支出为1 539.6亿元,2007年达到3 710.2亿元,是2003年的2.4倍。

2.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力增强。创新载体是将人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合理搭配,最终实现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承载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科技机构实现较快增长。2003年,我国科技机构数为6 841个,2007年达到11847个,增长幅度达到73%。另一方面,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03年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为6 651个,2007年上升为8954个,是2003年的1.34倍。

3.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增强。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是指国家对自主创新提供的支持程度和保障水平,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人文环境、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知识及技术的流动能力、对外合作水平以及政策、管理等软环境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以对外开放为例,近年来,我国对外技术贸易额不断增加,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103亿美元,2007达3478亿美元,是2003年的3.15倍;进口额也不断上升,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1193亿美元,2007年达到2870亿美元,是2003年的2.4倍。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我国实现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顺差,2007年顺差达到608亿美元。

4.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增强。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可分为知识创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创造能力、品牌创造能力等,主要是以论文、著作、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新产品、市场品牌等形式来体现。就专利授权的数量而言,1990年,我国专利授权数为22588件,2007年跃升为351782件,是1990的15.57倍。再以国际上最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机构SCI、ISTP、EI(分别是《科学引文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工程索引》)检索的论文数来说,1987年,三大系统检索的我国论文数为9017篇,2006年则达到171748篇,是1987年的19倍。

虽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我国在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如我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和每万劳动力中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在2007年分别仅为14人和11人,而韩国2003年这两个指标分别高达90.7人和66人。二是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过低,2007年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1.49%,处于较低的水平。三是我国对外技术依赖性仍然较强,这一点可以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对比看出来。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452.5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106.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24倍,说明工业企业只注重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忽视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四是创新成果的产出质量不高。以专利申请的结构来说,专利中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而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金量高,但是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大约1/3是发明专利。而发达国家发明专利所占比例非常高,如2007年,日本的专利授权数为21123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6 174件,所占比重高达75%。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依赖观念的影响、科技体制的束缚以及政府政策的制约。

其一,技术依赖观念的影响。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实行的产业技术进步方针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将技术的获取依托于国外,亦即技术依赖。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到中试再到最后投产的全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攻克大量技术难关,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融资难题和技术难题,不仅难以提供前期的巨额投资,更无法承受前期投资不能收回的巨大损失。而且,即使有了创新成果,能否迅速打开市场以收回投资、取得回报,又要受消费者是否认可、市场中有没有替代产品等多种因素制约。所以,自主创新虽有高回报的驱动,但高回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很多企业不敢贸然进行自主创新,而宁愿采取跟随策略,待技术和市场前景明朗后,搭搭“便车”,进行模仿,从而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然而,当今世界,先进技术更新与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技术淘汰频率很快,新引进的技术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就已经被出现的新技术所取代,使得我们陷入“技术追赶陷阱”。所以,仅靠技术引进来提高技术能力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走不通。

其二,科技体制的束缚。一是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目前,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能通过独立提出国家级的科技

计划,直接获得财政预算,缺乏各部门联系和协调机制,导致科研经费分散和重复使用。从经费的使用管理看,科技预算、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不完全独立,经费分配和使用缺乏科学有效评估机制,国家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无法有效提高,甚至造成一些浪费。二是科技评价制度不科学。科技评价制度是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技评价制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整个科技体制的运行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科技评价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技术指标是衡量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并与职称、获奖等社会评价直接挂钩,造成科技工作重研究轻转化、重技术轻生产等与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三是组织体系不合理。在我国,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作为科研活动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格局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主要是政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全国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开发的执行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这一体制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三者脱节。企业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十分明确,但科研力量比较缺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设备与科研经费,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率却相当低。政府则干着急,左冲右突寻求平衡。三方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其三,政府政策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来看,自主创新还尚未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地位,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还很薄弱,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协调,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体系还未形成。一是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不足。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支持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使从事自主创新的主体获得国家资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保持高速增长,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支持不够,创业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和起步期很难得到资本金支持。三是政府采购政策所承担的支持新兴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功能发挥不够。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的需求是一个大市场,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起着“需求拉动”的作用,而且由于其导向效应和示范效应,还能带动其他社会需求,从而为科技创新企业培育需求空间,降低企业自主创新及市场开发的风险,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还是节约资金和抑制腐败,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目标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与认识。四是税收政策不合理。我国现行的支持自主创新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支持、处境最为艰难的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而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待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第一,解放思想,摆脱技术依赖观念的束缚,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自主”是与“依赖”相对应的概念,强调“自主”就是要降低“依赖”的程度,改变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自主创新中的“自主”是要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其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因而,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自主,以自己为主导,不受他人主宰、不为他人所左右,知识产权为己所用,并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可以说,没有自主权就谈不上创新。有了自主权,就可以将“自主”与“创新”融为一体,开展创新活动,拥有创新成果,获取核心技术,掌握知识产权,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方面不再受制于人。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与引进。之所以提倡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避免受制于人,减少通过引进与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在目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自主创新更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第二,深化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首先要加强科技投入的管理协调,统筹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的多层次性和分散化体制以及科技活动的复杂性特点,客观上需要建立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对科技投入的方向和具体领域实行总体规划和调控,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科技投入能够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其次,对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按照科技活动的特点,实行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对于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探索性研究,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突出其创造性和自由探索性,避免过去单纯地以论文数量为导向的评判,强调论文的水平、引用率以及科学研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创新活动,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竞争力为评价重点,把市场竞争力作为评定的最终标准,由市场进行检验,而不是用一些技术指标来衡量,因为这些技术指标并不能直接反映市场竞争力。对于公益性科研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点。再次,构建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要实施者的组织体系。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这是因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着单纯的技术倾向,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而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其成果往往不具有市场能力。相比之下,企业离市场最近,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因此,企业必然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明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就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政府则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强知识生产和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建设并维护好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出题、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出智、政府协调”为内涵的“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三,创新财政、金融与税收政策,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

的投入。这是确保自主创新目标、方向和重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引导各种资金向自主创新目标、方向和重点集中的根本措施。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快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将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科技事业。此外,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应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改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二是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启动和保障作用。一方面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自主创新风险投资企业,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扩大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求。三是调整政府采购政策。利用政府采购推动本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各国的普遍做法。政府介入科技活动并把支持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目前,我国在采购政策调整上,可以将政策激励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由对最终产品的采购转向对前期技术研发的采购以及对研发服务的采购,由保护型政府采购转向激励型技术采购,通过政府采购手段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技术创新。四是调整税收政策。由原先的投资优惠型税收政策转变为研发激励型税收政策。收缩针对产品和一般投资的税收优惠,以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扩大针对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由主要针对高技术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实施税收优惠,转变为对所有企业的研发活动实施税收优惠,使企业因为研发活动不同和研发投入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以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这样能合理地降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成本,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进而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朱孔来.自主创新有关理论及测度方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2):31-3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朱孔来.对自主创新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J].齐鲁学刊,2008,(3):90-93.

[5]张敏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50.

[6]孙晓峰.自主创新财政支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8,(6):78-84.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能力成因现状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