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霞 韩克勤
一.认识新教材
语文新教材有三个重要变化。
1.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没变外,其它的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变成了“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变成了“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有关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些变化体现了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2.编排体系和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语文教材都按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阶段编排,使相当部分的文学作品不得不划进记叙、说明、议论的范围,当作一般文章处理,把文学教育摈弃。而且,阅读与写作与口语交际混合编排,使“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同时,写作、口语交际在教材中又“添列末座”,地位低微。(“老”教材中,把写作知识,听说训练知识用小号字排在每单元的后面,就是实际的例子)。相反,新教材在编排上则主要体现在:
①按阅读、写作、语文知识、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块”编排。②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三段”(初一记叙文、初二说明文、初三议论文)模式。阅读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以“联系生活”,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
3.课后练习设计的变化。新教材减少了课后练习,降低了习题的难度。加强了诵读、积累、感悟、讨论和练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七年级新教材共有练习96题,其中要求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只有6题;要求学生朗读的占10题,精读、默读有3题,熟读、背诵的有12题,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诵读”的就有31题。带讨论性质的题有10题,要求学生课外练笔的有14题,此外还有积累6题,因此,纯粹要求学生揣摩、理解的是不多的。
由此,不难看出,新教材重视学生的“诵读”、“积累”和“应用”,体现了在阅读与表达的实践中去理解词句的意义这一编排意识。这也体现了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更加注重实践性。《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教材将口语、写作,语文实践活动分块编排,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实践性,便于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重视沟通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新教材还准备了如“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力赛”等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与实践中学语文。
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做法
1.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理解
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就是语文知识素质;语文能力素质;语文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语文学习素质和审美素质。语文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这些素质的全面培养,启发他们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以前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几种素质的培养。新教材无论从大纲要求,还是教材例文的选择上,都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
2.运用新教材的一些做法。
①加强“诵读”。根据课后练习设计,“诵读”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般形式的朗读(早读课、课堂上分组、分角色、抽学生读),默读,熟读(要求学生达到老师指上句能够指出下句)、精读和背诵。
②强化练笔。根据新教材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加强学生练笔训练。主要有:a、听写。(几乎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都有听写词语,或好的句子)b、口头作文。(在讲解到精彩段落、句子时要求学生仿写后口头表达)。c、速写。(要求学生写“违纪作文”或遇到好的段落时,用“速写”的方法记下来)。d、写读后感(一篇文章讲完后,要求学生写学习体会)。e、写片断作文——小作文。
③搞好讨论。坚持一单元一讨论。如在学完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后,出题:现实生活中的老师与文章中描写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或相同,通过讨论,再让学生写“速写”文章,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题写小作文。
④重视积累。开学初即布置每位学生一本材料积累本,将课文出现的好句子、好词语摘抄下来,作为材料积累。
⑤加强实践。根据新教材设计和安排,每学期搞好2-3次语文实践活动。
充分认识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
韩素霞,韩克勤,教师,现居贵州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