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劲
摘要:我国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科技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先进科技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和基础。
关键词: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jssn.1671—6477.2009.02.0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科技文化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科技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前提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文化系统工程,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它需要放眼未来的长远规划和几代人的精心努力。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必须解决以下认识前提。
(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不能仅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现代化程度,而必须把文化即精神文明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将文化发展目标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成为决定这些实力的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已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却相对滞后。相比较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国力”因素所受的重视程度,文化等“软国力”建设可能长期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忽视,这是致使目前中国文化国力还跟不上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速度,还难以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加快文化国力建设,以满足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就成为当前中国文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得以明确定位,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二)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把文化发展战略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已成共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科技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在学术界乃至官方许多有关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课题和论述中,涉及的一般都是有关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内容,而基本上没有提及科技文化。更有甚者,文化被局限为“文学艺术”,或者窄化为由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戏曲歌舞。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同时,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知识层面和器物层面,即将科学技术等同于“第一生产力”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硬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科技文化建设被边缘化的状况,既不利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引导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其实,科技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得以改善的杠杆和动力。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是共生的,科学技术是现代文化的基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导和基础。特别是在高科技活动中形成的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文化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文化的先导、基础和核心。因此,我们必须从建设健全的和谐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将科技文化建设纳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发展战略之中。
(三)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科技文化是推动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最强大的基本力量,正以强大的穿透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亚文化体系,其发展之迅速,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是任何其他的社会文化子系统所难以比拟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物质功能、经济功能,人们已经熟知,但对于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文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尚未引起与其重要作用相应的关注。
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诚信、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各项政策和管理都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当代知识、信息的社会渗透,科技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行为活动无不渗透着科技文化的要素。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发展经济首要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条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已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恰是由于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物质力、经济力,又是第一精神力、文化力,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巨大社会功能表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的社会。在科技社会,科技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我们必须从大科学文化的观点出发,以系统哲学理论为指导来建设科技文化体系,从构
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战略高度研究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科技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针以及突出的战略重心。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抓住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主题,以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努力构建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科技文化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和发展方针
确定我国现代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需要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方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出发,我国现代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方针应该是: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坚持创新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努力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先进科技文化体系。
(三)战略重心
科技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科技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科技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它不但是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和社会关系规范,而且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中已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成为当今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在科技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成为科技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科技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炼出来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必须准确表达共同体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第二,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一定要上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第三,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一定伴随着对世界和历史的重新解释,并且用新的普世价值对世界和历史的解释,并且用新的普世价强的说服力。第四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体现在强的说服力。第四,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体现在真实运作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机构中,成为人们正式交往的权威依据。第五,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与人们的日常语言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挂钩。第六,一个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生活中真实地确立,还必须有一大批人用全部的生命真诚地实践这些核心价值。
三、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原则
先进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科技文化发展战略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宝贵文化成果,推动着先进文化建设。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一定要立足于科技进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吸收和总结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精髓的先进科技文化,成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和基础,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和谐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科技文化,应该是一个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内在和谐自治的亚文化体系,并有机地融入我国和谐文化的整体之中,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制定科技文化战略除了要有超越科技文化自身的视野,又要有科技文化建设服从整体文化建设的大局观,在对文化大局的宏观把握中确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措施。从根本上讲,科技文化必须是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吻合的和谐文化体系,科技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步调一致、相辅相成的。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科技文化建设,要求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两大支柱,近代以来两种文化的对立阻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用的正常发挥。和谐社会要大力倡导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保护个性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理念下我国奉行的最基本的科技文化战略。我们既应克服将科学精神归结为“客观主义”或“功能主义”的狭隘理解,也应超越将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人文学科或文化的精神”的狭隘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现代性的两翼,应该给以同等重视,二者也必须达到平衡,以防止科学主义或意识形态主义的霸权。
文化融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差异既可转化为冲突,也可以形成积极的交流,既可以导致文化排异,也可以达成文化融合。科技文化的战略构建,就在于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文化差异蕴含的潜在势能转化现实的文化力,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文化融合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组织文化、群体文化、个人文化等的相互融通。因此,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不是以科技文化来消灭其他文化的特性,更不是以科技文化来代替其他文化,而是要求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对方的优良特性,使之融合生长为一种崭新的混合文化或杂交文化。这意味着科技文化吸收其他多种文化的精华,使吸收的文化成为科技
文化构建的一部分新内涵,由此促进科技文化在整合中积极变异,形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整体。
(三)创新原则
科技文化既然是和谐社会的先导,就应当走在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前列。我们现在强调比较多的是提倡科技创新,这是极其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提倡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创新。创新文化是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行为道德规范和社会体制,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髓,以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层面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精神,尊重科技规律,求真务实。研究科技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掘科技的文化创新功能,同时,创新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有利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步伐,科技文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对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强调创新在科技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否认文化的继承性。要坚持“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借鉴国际科技界有利于创新的先进文化,锐意创新,不断规范,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前瞻原则
制定科技文化战略的预见能力,在于把握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见微知著。有鉴于科技文化生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科技文化形态的稳定性和长远性、科技文化作用的后起性和统合性,服务于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高度。对于科技文化及其构建未来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必须“提早打算,长远安排,全面统筹,先行介入”。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规划科技文化战略,加强前瞻性和对长远问题的研究,科技文化战略应该具有超前、宏观、博采众长,吸纳国内、国际在科技文化发展的经验。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根据当前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国情做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定,给科技文化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和发展蓝图。
(五)特色原则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是我们科技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命题。在文化领域,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对待传统文化而言,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也要反对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做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肯定其博大精深,又要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更要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成为今天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适合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的科技文化才是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密切联系世界各国当代科技文化建设的动态,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使中国特色科技文化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具有与国际对话的能力,而且富有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民族进步的科技构成和科技功能的一种最佳配置,构建一种科技文化的全新范式。在这种范式中,科学技术不再是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享受的经济工具,而是向精神层面跃迁,更注重发挥它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技术不再只是一个物性工具,而是具有充分的人性关怀、仁爱情怀和人文精神,人性寓居于科学之中。科学文化的结构更健全,两种文化的分裂状况得以消解,呈现出高度融合的状态。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封建人伦文化,由于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匮乏极大地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现代科学文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的今天,对于正在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的国人来说,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加速实现传统人伦文化向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的转型,真正确立科学精神在国民文化素养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科学精神绝不是近代西方科学精神的简单移植,而是要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弘扬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现代科学精神,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
(六)开放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不能离开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大道。对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必须在坚持人类科技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文化开放性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意义的解释。在科技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审视科技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因为,其一,具备开放眼光是科技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科学的开放眼光,在文化多元化面前,就如同“瞎子摸象”,无法把握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其二,开放眼光是科技文化发展自身的内在要求,开放眼光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乳交融,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其三,只有用开放眼光认识科技文化、判断科技文化前进方向,才能从深层次上科学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四,具有开放眼光,才能创建顺应世界潮流、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科技新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开放的眼界和胸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博采各国科技文化之长,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要求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加强与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科技文化和信息交流,使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当然,吸收和引进外来科技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坚持中华民族自尊自立的伟大品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处理民族科技文化与世界科技文化的关系,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又抵制“全盘西化”,以建设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包容所有科技文化之精华的中国先进科技文化。
(七)效益原则
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坚持经济、社会、生态诸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其一,
必须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一种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文化,为贯彻落实产业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等营造文化氛围。其二,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是一种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体的大科学新型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科学技术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其三,我国的科技文化要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单纯工具化、实用化、功利化等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我国所要建立的科技文化,要以促进科学技术人性化、生态化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必须与建设生态文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相适应,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之,我国科技文化要发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功能,推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八)系统开发原则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大科学”时代,马克思关于将来“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大科学”时代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本身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专业分化,形成了包括着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完整的科技文化体系。大科学时代的科技文化既是现代文化科学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又广泛渗透于其他文化子系统之中,并已成为整个文化科学体系的基础与依托,发挥着任何其他文化子系统所不能发挥的、独特的“基频”作用。因此,“大科学”时代的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主题,研究科技文化内部子系统、科技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系统、科技文化与经济、科技文化与政治、科技文化与教育、科技文化与社会、科技文化与生态环境等的关联性、互动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只有整合联动,系统开发,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发掘文化资源,才能形成科技文化强势,才能在交叉渗透、相互关联中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科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美好而现实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导向、支撑和动力作用。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其他文化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研究科技文化事业、科技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科技文化推动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责任编辑曾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