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009-09-25 09:46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杨 斌

[摘 要]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身所处区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这种特殊的区域文化资源对于影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地缘性,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具有亲切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可信度,有利于增强教育感召力;具有传承性,有利于创新教育形式。

[关键词]区域文化 三峡区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33-03

[作者简介]杨斌,三峡大学副教授(湖北宜昌 443002)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身所处区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这种特殊的区域文化资源对于影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否积极有效地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仅在于其历史内涵的深度,影响力的强度,还在于它对于人才成长可资借鉴的价值以及教育者对这一区域文化蕴涵的认识和把握。

一、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地缘性,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

利用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在本区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近水楼台,“走出去,请进来”十分便利,具有地缘优势。这种地缘性优势是由特殊的区域性而产生的。以三峡区域为例。三峡区域不仅因为自然风光绮丽,并拥有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而举世闻名,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借鉴的资源。这里既有出生在三峡地区并在本地或外地从事活动的历史名人,还有那些虽不出生于三峡地区,但曾在三峡地区从事活动的历史名人,还有历史上为推动和促进三峡地区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重要人物。三峡是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和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是杜甫晚年客居的驿站,是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等名士遭贬发落的边陲,是李白、苏轼等文豪出川入京必经的黄金水道,历代名家名作如山如林般汇集于此。仅唐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或游历,或宦居,或避难,在三峡地区留下了灿如繁星的篇章。吟唱过长江三峡的唐宋两代名家有包括杨炯、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苏洵、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在内达50人以上,作品数以千计。三峡两岸,诗词文赋、碑刻林立,文物古迹令人目不暇接。三峡地区这块神奇的土地,成就了数以百计的文化名人和历史伟人。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所追寻和不可或缺的。

比如,以欧阳修、黄庭坚等文化名人成就事业的经历,对大学生进行立志成才教育就能发挥其地缘优势,因其与在校大学生为同一属地而易于产生心理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从三峡区域文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出生于三峡或与三峡结下不解之缘的名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历经磨难却自强不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因论救范仲淹,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他在夷陵为官三个年头,对宜昌的建设曾作过有益的贡献,他在夷陵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西陵山水天下佳”就是他对西陵的山山水水考察以后作出的高度概括。他没有因被贬而消沉,反而得益于谪居夷陵的磨练,促进了终身大业,因此后人评价他“庐陵事业起夷陵”。他和范仲淹等人共同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至今仍是大学生应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

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因“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到三峡库区的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等地,但他仍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诗咏三峡壮丽美景,怡然自乐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终于在文学、书法史上赢得了特殊的地位。其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与蔡襄、米沛、苏轼齐名,被称为“宋四家”。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无疑也是十分宝贵的。

像欧阳修、黄庭坚等这类三峡区域历代文化名人,尽管出生的时代和经历不同,但他们求真务实,为革除弊端不怕排斥贬谪;他们不畏坎坷、上下求索;他们热爱祖国山河,以诗言志,留下不朽华章。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而多层面的。在三峡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引导青年学生从三峡历代名人身上汲取丰富的营养,从三峡的历史发展中管见中华民族的灿烂与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和继承三峡名人的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道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切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可以产生心理学上的相近性效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教育的内驱力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三峡区域文化,是三峡人民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是对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三峡地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审美经验的积累,是三峡人民审美心理、审美意识、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组成部分的三峡区域文化,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奇葩。无论是其内涵深度、影响的强度,还是其历史与现实的价值,都理应成为三峡区域高校人才培养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然而,过去我们对区域性的地方文化重视不够。其实,青年学生一旦长时间处于某种特殊的区域文化氛围之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该区域性文化氛围的影响,会对该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产生一定的兴趣和亲和感。区域性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若能较好地发掘和利用,对当今多元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作为一所坐落于爱国诗人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以三峡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为范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求索精神教育,就因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而使教育效果大大提升。虽然屈原离今世已经遥远,但由于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的屈原从三峡本土产生,接受者心中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相容心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爱国、求索,堪为当代大学生成才之楷模。屈原就诞生于三峡腹地秭归县,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有姓名的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发端者。屈原的爱国精神、文学成就、求真品质、志洁行廉的德操,滋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屈原作为中国人民爱国、求索的典范,理应成为三峡区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三峡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依托所处三峡区域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水电工程建设背景,从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之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获得灵气,以“求索”为校训,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气息;既凸显三峡特色,又不失简明深邃,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三峡大学党委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求索精神大讨论以及朗诵、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师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参与面之广均达到空前,对树立良好校风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信度,有利于增强教育感召力

比如,利用三峡区域现代水电工程文化资源培养所在区域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具有特殊的便利条件,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感人,可信度高,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感召力。三峡区域文化蕴涵着丰厚的时代精神与创造活力和与时俱进的独特品质。随着一系列大型现代水电工程的兴建而带来的高峡平湖的出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水电工程文化、移民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的现代文化赋予了古老文化以更加丰富的时代涵义,使之充满了当代先进文化的气息。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水电之都。在三峡地区,拥有五座已建成的特大型现代化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清江隔河岩电站、清江高坝洲电站、水布崖电站。特别是三峡大坝位居世界第一,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水电工程基地,曾被韩国议长称为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的又一大奇迹。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到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对西陵峡进行地质考察,到1958年国家成立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水电部三位一体的三峡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全国360多个单位参加科研大协作,对三峡工程的17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国家将三峡7个重大科技课题共365项子课题列为“七五”攻关课题,共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态环境及财政经济等40个专业,包括水电泰斗和十多位院士在内的一流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峡工程,是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勤劳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它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数科学家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在其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共同打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品牌。因兴建上述现代化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水电工程文化,作为三峡区域文化的时代内蕴,其核心品质是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从三峡大坝等世界著名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所突显出来的文化和精神,作为三峡区域宝贵的水电文化资源,对三峡地区高校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强、奋发精神的教育无疑又是得天独厚的。

四、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承性,有利于创新教育形式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优秀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来源之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也包括对我国各民族、各区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利用区域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开门办学,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接轨,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且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本区域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三峡区域来说,该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比如宜昌申报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土家族撒叶儿嗬”、“兴山民歌”、“下堡坪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宜昌丝竹”、“枝江民间吹打乐”等7项都入选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三峡大学开展了一系列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屈原故乡参观考察屈原的生平、诗歌创作、端午习俗表演等,到长阳土家民间采访调查观摩巴山歌舞,并在全校开展土家民族歌舞(如巴山舞)比赛等活动,不仅创新了教育形式,而且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还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灿烂多姿以及新农村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三峡区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多层面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山水旅游文化、历史考古文化、人文地理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历代名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石刻文化、现代水电工程文化、移民文化等层面。作为一种区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汇,三峡区域文化既是一个特色鲜明、积淀深厚的王国,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掘、整理和研究的文化宝藏。三峡区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它又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革新之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它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其历史研究和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无论对于社会的经济、文化,还是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因此,所在区域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假日郊游和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本区域文化的氛围和底蕴,使之从本区域山水自然美和厚重历史文化的感性认识出发,再上升到理性的沉思,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文化遗迹,领略本地区风土人情,感受本土民间文学艺术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本区域文化,才能培养大学生对本区域文化的深厚感情及其特有魅力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和感受的是多元文化的语境,对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缺乏了解和感受。这就使得引导大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实践显得格外重要。无疑,一个对区域文化的深刻内蕴缺乏了解和对区域文化缺乏深厚感情的人,是难以从本区域文化中有所感悟并获益的。高校还可发挥宣传媒体特别是网络等的强势影响,不断增强本区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用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熏陶,使大学生受到本区域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也为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展一片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三峡名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2]马敏.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三峡文化研究丛刊[J].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6]王新祝.世界水库移民历史及三峡百万移民特点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2001,(3).

[7]冯万林.宜昌记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