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2017-02-14 12:17王菡周慧玲郭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五位一体

王菡++周慧玲++郭莉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信息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北京邮电大学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建立了政策保障、课程为基、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多元交流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形成了“探索、执着、宽容、卓越”的特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五位一体;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全面部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推动高校更新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随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以极高的创新创业激情,投入到“互联网+”的创业潮流中。面对这种需求,构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尤为重要。北京邮电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进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理念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提出“从游论”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秉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小鱼前游,大鱼护航”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独立思考、不惧困难、勇敢前行;教师和学校为学生在政策、环境、方法和指导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持,建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保驾护航的新型和谐的教育关系。在此理念引领下,学校制定了三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跨界学习能力、行为技能等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以兴趣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意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塑造学生“探索、执着、宽容、卓越”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在创新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教育原则,发挥学生在项目选题、经费使用、组建团队、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创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电子信息类创新实践为例,经过初步统计,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涉及到的电子信息技术包括DSP、FPGA、ARM、单片机、电源设计、模拟电路、云计算、PCB语言等。只进行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很大一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和不断实践来获得和掌握。而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会转化为克服困难的无尽动力,辅以自身关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和不拘泥于定规的开拓精神,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实现自我的创新和超越。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思路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立足于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谱式”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以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狭义式”教育的有机统一,主要确立的建设思路有两方面:

一是围绕学生和教师,确立“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定位。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学生,但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只有将学生和教师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和教师是该体系框架的两个基点。在教育对象方面,学校注重差异化培养,面向的学生包括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全体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大部分学生和进行创业的少数学生,形成了三层次金字塔式的授众对象;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了“吸引名师名企参与,注重稳定骨干核心,加速青年培养成长”的层次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形成了校内外资源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以及由教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创新创业高级顾问组成的导师队伍。

二是面向课内和课外,明确“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框架。学校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高校综合教育改革。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绝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而是综合了第一课堂(课内)、第二课堂(校内)、第三课堂(社会)和第四课堂(国际)的资源,并在知识体系方面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3]。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框架与主要内容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卓有成效,创建了基于激励政策、体系课程、特色管理、实体基地、多元交流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解决了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一是政策激励,制度保障,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在“小鱼前游,大鱼护航”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方案,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最小学分的要求,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必修学分;改革成绩单,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实行基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提前毕业设计制度、课程免修制度;将创新实践纳入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对于休学创业的学生在学籍管理方面放宽政策,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和扶持基金;同时,以“吸引名师名企,稳定骨干核心,加速青年培养”为原则,将指导创新实践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实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聘请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等,政策激励、制度保障,拓展了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二是课程为基,分层培养,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学校面向所有专业,建设C—B—A三级金字塔式全覆盖、分层次、分阶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效衔接。C阶段课程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广谱式”课程,特点为融入全程、注重价值、夯实基础、点燃创意;B阶段课程为面对已经有创意构思或创新产品原型学生的“融入式”课程,特点为与专业结合、注重实践、紧贴实际、实现跨越;A阶段课程是面向已启动创业实践学生的“专业式”课程,特点为注重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对接资源、定向扶持、送上航路。目前,该阶段课程以“创新创业加速训练营”的形式开展,每期遴选30支团队。三阶段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夯实了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三是项目驱动,全程引导,构建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创新创业管理新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搭建创新创业手工坊—自主创新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毕设等多层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全程引导;设置校企、教科、校际、跨专业、跨年级的协同创新群,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IETP)、大学生校企联合培养计划(S-ETP),加强科教融合,本研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学生自主决策,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选题、经费使用、团队组建、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成果转化、创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特色管理模式,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基地支撑,汇智聚才,突出信息科技特色。学校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以“1个北邮WIN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个特色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实践基地,配备2,000平方米专属场地、给予运行经费和人员编制,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支持经费,累计投入经费2,000多万元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行业优势,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与IBM、英特尔等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先后与12家孵化器建设了一批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聚焦信息科技领域,吸纳校内外优质导师资源,构建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大平台,形成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支撑体系。

五是多元交流,推广应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质量。学校将学习借鉴、技术提升、成果转化等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建设多元交流环境,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北邮WIN”。该品牌直译为:我们一直在创新,只为做得更好(We Innovate Now),其中“W”寓意“无线”(wireless)、“I”寓意“信息”(information),“N”寓意“网络”(network),以此涵盖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在“北邮WIN”下,打造交流活动平台和科创竞赛平台,建立学生创客团队,探索出以品牌化、全员化、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国际化为特点的“两台六化”模式,以学校连续举办八届的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等品牌活动为特色,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为引领,培育“探索、执着、宽容、卓越”的特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形成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通过“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建设与实施,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学校综合教育改革。政策导向,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实践的局面;课程为基,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实施;“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特色创新管理模式,突出学生自主管理,使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以信息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为基础,建立了创新实体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大平台,为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多主体、多渠道的广泛交流,使创新成果在校内、校际、校企间得到推广应用,并辐射至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提高了创新实践质量。近五年,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6,000多人次,本科生国内外读研率从40%提升到65%,发表论文400余篇,与20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开展创新实践交流,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学校将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全程优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本研结合、科教结合、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面向国际化竞争需要、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3] 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五位一体
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艺术创意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艺术创意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