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

2009-09-25 09:46曾金强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社会化专业化

[摘 要]反思教师成长的理论有助于发现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师成长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理论都只强调教师成长的一个方面,教师成长的实质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有效促成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策略是社会化影响因素和个性化影响因素的一体化融合。

[关键词]教师成长 专业化 社会化 个性化 心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81-03

[作者简介]曾金强,广西贵港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广西贵港 537100)

如果说反思教学是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起锚点,那么反思教师成长的理论和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则应是反思型教师的港湾。因为教学反思往往是一种实践性的行动思维,而理论反思则是一种规律性的本质抽象。教师成长的理论反思有不同的学科视角,其中多以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为主,本文则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教师成长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找到教师成长的特殊规律,有效促进教师成长。

一、教师成长理论的心理学分析

有关教师成长的理论颇多,粗略概括主要有专业化、社会化和个性化三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教师成长专业化,他们针对教师“半专业”、“准专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而容易产生较大职业可替代性的现状,提出教师成长其实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化过程,“其间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向度的和一直向前的”,因而可以根据其特点的不同进行阶段划分①。主张教师成长社会化的学者却认为“教师成长就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也可分为“初任教职的探索”、“迅速发展和稳定”、“停滞和退缩”以及“持续成长”四个阶段②。 而主张教师成长个性化的人则认为“过于专门的训练和终身社会的专门化职能越分化,而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越来越少”,教师成长的实质是个性化③。 撇开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一个教师其实就是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血与肉、身与心紧密结合的鲜活整体——人,因此,教师成长的心理学实质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如果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人成长发展的因素不外乎就是遗传和环境。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山川河流、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若对人的成长发展进行结果分析,人的成长发展最终结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和生理特质(体质、精神、外貌等)。如果对人的成长发展进行过程分析,人的成长发展包括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当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个体内化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等,形成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同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和生理特质,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当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个体内化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形成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的独特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和生理特质,这个过程就是个性化。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同时进行的,是人成长发展的两个方面。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人又是一个生物个体,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也受独立于社会要求之外的身心规律的影响,从不成熟到成熟,最终形成独特个体。据此来分析作为人的教师成长发展,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社会化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和方向,都是朝着教师的社会专业标准或教师的社会规定性方向成长,也就是强调作为教师的人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把教师专业化过程视为专业社会化,并把教师专业化过程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和继续专业社会化④,而有的学者则把教师社会化视为教师专业化⑤。鉴于以上分析,不管是教师专业化、社会化成长,还是教师个性化成长,只是强调教师成长中的某个方面,却不能完全概括教师成长的全部内涵。

二、教师成长的心理学实质:社会化与个性化

人的成长发展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因此,教师成长的实质就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和作为人的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一个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社会化成长与个性化成长统一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就是作为(或准备作为)教师的人去学习和掌握合乎社会要求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教学规范和价值体系,以适应承担和完成教师角色的过程。教师角色是社会赋予的,一个人必须接受代表社会的学校培养(或教师教育),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才有资格充当教师,才能承担和完成教师角色;而教师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这些活动不仅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心理因素的重大影响,这样,教师就是在角色心理和社会意识双重作用下来完成社会化的,因而教师社会化就具有极强的社会规定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过程,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意识力量投射到教师这个角色上,便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心理。但教师社会化是作为人的教师的社会化,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社会对其要求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在按照其年龄、性别以及社会规范行动的同时,还必须解决自己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社会化过程与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教师社会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为符合教师角色的健康个体;二是这个社会化了的个体必须承担教师角色,去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任务。符合教师角色说明社会需要教师有统一的个性模式即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承担教师角色则说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内化社会要求,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或个性模式。因此说,教师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形成个性相同的教师的过程,而是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过程,即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寓于个性化之中,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是一个教师成长发展同时进行着的两个方面。这样说来,教师个性化是指作为人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及其自身人格独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养以及个性品质的逐渐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思想体系以及别具一格的人格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个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过程,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文化、社会要求等经过教师认知、认同、消化、吸收,最后内化成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素养和个性品质,成为教师身上特有的东西。“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⑥,因而,个性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归宿,也是教师成长的价值所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个性外化或个性作用的过程,其中必然渗透着他个人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立场态度。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影响学生,而且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因此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着学生的个性。B•A•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活力,能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内比其他人更鲜明、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而这一领域恰恰就是教师的个性对影响少年的复杂过程所作出的人的贡献。”⑦

虽然我们机械地把教师成长发展分为社会化与个性化,但这是形式主义的,是概念意义上的一种人为划分。一个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机器人”,给它装上“环境因素”这一“零配件”就按“社会化”方向运转,也不会装上“遗传因素”就按“个性化”方向运转。自古至今,遗传决定论者与环境决定论者都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但相互作用论已逐渐被现代心理学所认同。班杜拉和艾里克森等心理学家都明确地提出外部条件和内因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是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⑧。遗传因素不可能脱离环境因素这一外部条件,而环境因素作为外部条件只有通过遗传因素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成长的心理学实质告诫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专业化、社会化,亦或个性化,而应该把同时进行着的教师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我们一味倡导教师的专业化、社会化,过分强调教师成长的社会属性,势必只见教师不见人,“从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去对角色进行认定,在一个长时期对教师起了激励的作用,但它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忽视了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与发展”⑨。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助长教师的个性化,过分强调教师成长的个别性、特殊性,势必只见人而不见教师,从而使教师成长偏离社会要求的轨道,掉进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潭。

三、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策略

若从教师成长发展的实质去深入挖掘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我们不难发现,要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就必须在教师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使两者同时作用、相互促进、整体融合、和谐统一。国家政府、社会机构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保障、提高地位、师资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来规范和促进教师成长,而教师个人也必须在履行职责、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等社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地完成自主发展。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应该是社会化影响因素和个性化影响因素的一体化融合。

1.职前培训、在职教育一体化,专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的融合

教师入职前的培训是教师社会化的主渠道,它偏重的是教师专业化训练,这种注重学科结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陈述性知识)的外在进修和培训忽略了能够有效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程序性知识和经验,不利于教师个性化的持续发展。E•D•加涅认为陈述性知识只有与经验结合、支配人的行为时,才能转为程序性知识,成为自动化技能。⑩从教师教育走向教师发展,要求把职前培训与在职教育连成一体,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的融合。

2.外部引导、内在激发一体化,基本需要与自我实现的融合

教师成长发展要有政策引导、机制保障、提高地位、改善福利等外部条件做保证,它能满足教师的生存感、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基本需要,但这些基本需要一旦满足,其需要的强度就会迅速降低,不能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持久动因。A•H•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前四个为基本需要,自我实现为成长需要。基本需要一旦满足,其需要的强度就会迅速降低;而成长需要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它的满足能使人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过去而成长B11。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把国家保障、社会关怀、人民寄托等外部力量转化为自己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燃烧自己”、献身教育去实现角色价值和人生价值。

3.教学反思、参与研究一体化,活动反思与理论思维的融合

教师多视角、多层次回顾、诊断、监控、调整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个人从新教师向专家教师发展,而参与研究有利于教师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缩短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活动反思,而参与研究是教师与专家(研究者)一同参与理论研究,它们是实践与理论的一种融合。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参与研究在基本思想上不谋而合:都主张教师作为主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研究教学,改进教学 B12。

4.真、善、美一体化,智能、德行与情操的融合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教学内容都包括科学知识成分(认知因素)、思想道德成分(道德因素)和审美、情感成分(审美因素),是真善美的统一”B13。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成长发展的过程就应该是至真、至善、至美,最后到达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积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本知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努力提升道德品质,逐步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使自己在智能、德行与情操方面完美结合,到达真善美的最佳境界。这是一个教师从“经师”走向“人师”、一个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发展过程。

注释:

①吴永军.我国大陆地区教师专业化过程研究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

②赵昌木.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③孙传远. 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2008 ,(2).

④陈茜. 教师专业化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25).

⑤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⑥黎琼锋.教师的教学个性与主体性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1,(10).

⑦B•A•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 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27.

⑧高玉祥. 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79.

⑨李瑾瑜.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8.

⑩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3.

B11李宏翰. 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1.

B1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44 .

B13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44 .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社会化专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