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新时期职业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地理课堂教学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活动和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成功
目前的中等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是由于考不上普通高中而选读职高。这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在过去的学习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已经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的潜能,但他们追求学习成功的欲望并未泯灭。
笔者曾在两个班级中做过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新环境新学期有什么新打算”,记忆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是这样写的:好好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学会一门技能……。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爱护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重新唤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适应学生的主体需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
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安排上,可适当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常规地理课程中有许多难点,特别是自然地理知识难点更多,而课程组织往往把自然地理知识安排在人文地理知识之前学习,这就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许多学生想当然地以为地理浅显易懂,如果按课程组织循序学习,自然地理的抽象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对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无疑给他们的地理学习来了个“下马威”。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一开始就拒绝地理的心理,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了些调整。例如,我先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这二章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而学生又相对比较熟悉的人文知识提前来讲,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讲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首先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接受地理,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自然地理的顺利学习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
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湘教版教材中“活动”较多,教学时就应该注意选择。有些质量一般的“活动”,意义不大;有的“活动”需时较多,课时不允许;有的“活动”要求偏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取舍。如湘教版必修Ⅲ“工业区位因素”这块内容有两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如果面面俱到,两课时难以完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时关系,我这样处理:(1)将正文和阅读材料“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整合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2)将活动“风向频率与工业布局”中的“风频玫瑰图”舍弃,并选了三种较简单直观的图示情况和学生一起分析了“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3)活动“以一个工厂为例,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作为探究题,以宝钢和鞍钢为例,作了重点分析、对比;(4)活动“……,请从工业区位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将之处理成实践活动;(5)阅读材料“信息与工业布局”,在最后总结时简单提及,一带而过。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节省了课时,保证了整体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教育学家研究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学生只能记住10%,而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却能记住70%。因此,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创建有新意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有一定的问题,如何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成效的教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努力尝试做一些改变,将这些元素融进课堂。比如,《地球的结构》这节课这样设计:先由学生画图,再由学生改错,整节课以学生表演为主。先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仔细看教科书及地图册10页的各张图,然后,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果,课任的两个班级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借助地图册,比较准确地画出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立体图形,并清楚地标出了软流层,而另外两位学生都画了包括外部圈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其中,一位学生画的外部圈层之间还给出了界线。这样一来,教师借助前一位学生画的正确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立体图,能够比较方便地讲清软流层和岩石圈这两个难点概念,而通过对两位学生画多了的“地球内部圈层”图的改错,比较容易地讲清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最后通过对“画了界线的外部圈层”部分的改错设疑(如问:为什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图中文字资料的阅读,举例说明,自然而然得出“地球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的”这个特点。这节课的内容本来比较枯燥,但是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学生之间合作与师生合作也很成功,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
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活动和问题,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进行地理课堂提问时,应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建立自信的条件。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前例所述,“风向与工业布局”这个活动的设计难度不大,笔者请学习中等的学生来回答;活动“宝钢和鞍钢的区位分析”难度较大,笔者则请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如在分析宝钢区位时,笔者又设计了两个问题点拨学生:(1)上海及其附近有铁矿和煤矿吗?(2)当地及附近没有铁矿和煤矿,那么是什么因素吸引了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呢?结果,几位回答的学生分析得比较全面,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对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时,看得出他们很有成就感,这种气氛也感染了班上的其他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淡化抽象理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地理课堂应努力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与地理学习相联系,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抽象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掌握一定的地理原理,让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离学习的成功更接近。
如“昼夜长短”这个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从原理入手去学,既抽象,又难懂,因此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说冬夏季节昼夜长短的特点,这个问题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不在话下,这样把学生轻松地带进了生活中的课堂。然后根据光照图,借助简单的平面几何原理,解决了“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地附近有极昼(极夜)现象”这两个学习难点。整节课笔者没有讲深奥难懂的地理原理,而是将抽象理论淡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努力使之生活化,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地理知识,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昼夜长短的形成原理,又较轻松地跨过一道知识门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并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又如“太阳高度”的知识点,笔者舍弃了课本相关的活动(归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而把重点放在了对生活现象的解答上,并设计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夏天太阳热烈,冬天太阳缓和?(2)为什么冬天太阳能照到床上,而夏天却不能?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学生觉得既有意思又亲切,寻找答案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这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功也更令人回味。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内容广泛,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涵盖了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地理的教与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把课堂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一些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素材丰富地理学科的内容,体现地理教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感,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
人文地理中有不少内容可以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如人教版“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这节课的教学,笔者以学生熟悉的黄岩城区功能分区为例,通过学生的简单调查走访,加深认识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理解。黄岩东城和西城城市功能分区比较有特点,所以笔者选取这两片城区作为学生的调查对象,基本上按地域把学生分成东城片和西城片两组,并列调查提纲供学生参考,如:(1)城市三大基本功能区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什么地方?(2)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为什么分布在这个位置?(对第二个问题,可以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如问:这个店面租来的吗?贵不贵?生意好吗?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租?)
又如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中的活动“……请从工业区位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笔者将之处理成实践活动。根据当地“外东浦化工区搬迁”这一事件,课前布置给学生分组调查,走访当地居民和一些社会人士,要求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并拿到课堂上讨论。调查提纲主要围绕以下问题:(1)外东浦化工区大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形成之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2)该化工区为什么要搬走?搬走之后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3)外东浦化工区从建成到搬走这近二十年来当地城市有什么变化?这与化工区的搬迁有什么内在联系?
通过对学生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综合,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和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而且对“城市化过程、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也起到完善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将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地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同时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了条件,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较好地体现了中职文化课教学服务于职业教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艳芬(1967—),女,浙江黄岩人,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地理教学。